第六章 重入国境
贞观十八年(644),玄奘到达于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到这里,也就是昭示着玄奘西行求法之路的顺利完结。到这里,玄奘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当年西行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是自己偷渡出境的,那么该怎么跟朝廷交代?玄奘此时怀着复杂的心情向朝廷发了一份表文。
于阗在当时的西域是一个类似长安的地方,也是大乘佛教的一个中心。玄奘到了于阗的疆域之内,他在边境停留了七天,直到于阗国王得到消息,亲自赶来迎接,并且在国境内准备了很盛大的欢迎仪式,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玄奘是何等的重视。
于阗,于玄奘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当玄奘到达于阗境内以后,在高昌人马玄志口中,得到了麴文泰的死讯。我们知道当初玄奘辞别戒日王的理由之一就是要见麴文泰一面,和他这位王兄分享一下西行求法成功的喜悦,回报当初最困难的时候对他的支持。但是,此时,这个愿望实现不了了,所以,为了不勾起自己的伤心事,玄奘并没有再去高昌。
我们前面提到玄奘提前向朝廷发了一份表文,这份表文,今天还保留着,辞藻相当的华丽,在里边玄奘坦然地承认他当初是“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是违反规定,私自到印度去的,并简单地叙述了自己西行求法留学的历程。至于到达了于阗,为什么不日夜兼程赶赴长安,玄奘在表里面也提供了解释,“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所以才“不获奔驰,早谒轩陛”。当时的通讯系统肯定和现在没法相比,这份表文发出后,朝廷的回复尚未收到。玄奘不能贸然的就进境,所以他只能在此处等着回信。期间,玄奘并没有清闲无事,他依然继续着自己的佛法传扬大业,表文的回复后来大约经过了八个月才到,这期间玄奘办了上百场讲座,为成千上万的人讲经说法。
根据《大慈恩寺三奘法师传》,使节带来的不是一般的文书,而是唐太宗的敕令,也就是官方的正式文书: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迎接。
唐太宗收到表文,知晓玄奘的事迹,如今玄奘收获满满归来,皇帝很是高兴,欢喜无比,表达了对玄奘的热烈欢迎。并且告诉玄奘,如果他随行还有其他的法僧或者通晓梵文和佛教经义的僧人,玄奘可以把他们都带来唐朝国境,并且下令于阗等这些地方派人护送法师回国,人力和运载工具应该不会缺乏,还命令敦煌的官员在流沙迎接,鄯善方面在沮沫迎接。
这对于玄奘来说,一颗心终于放到了肚子里。朝廷不但没有追究他私自出境的的过错,反而表示了欢迎。玄奘立马启程回到自己的祖国。当他到达沙洲(今敦煌附近),进入今天的甘肃境内,他第二次上表,向朝廷报告自己的行程。但是,此时的唐太宗正在洛阳准备发兵攻打辽东地区,接到玄奘的表文之后就命令当时留守西京长安的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负责接待玄奘。此时的玄奘也很急切的想见到唐太宗,于是玄奘就连夜赶路奔赴洛阳。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当初的出发地。据记载,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四日,玄奘风尘仆仆的回到了长安。此时的长安百姓早就知道了玄奘要归来的消息,此时,见到一个僧人出现在长安街头,他们马上就知道了这个人就是玄奘,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自然奔凑,观礼盈衢,更相登践,欲进不得。”来形容当时的盛况。
第二天,在房玄龄的安排下,长安内的各个寺院都准备欢迎玄奘,并且把玄奘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经书护送到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寺,即长安的弘福寺。据历史记载玄奘不光是带回自己所信奉的佛经,他还带回来大乘佛经、小乘佛经、因明论、声明论,讲解印度辩论技巧、讲解印度逻辑、讲解古代印度梵语语言学的书,一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数字非常精确。同时还有如来佛肉舍利一百五十粒。舍利分各种各样,有血舍利,有肉舍利,这是不一样的。他带回来的是一百五十粒如来佛肉舍利,还有各种佛像七尊。正当万人空巷,长安百姓都来观看玄奘带回来的经书和各种佛家宝物。《续高僧传》又是用十六个字留下一段让我们非常敬佩的记载来形容此时的玄奘: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他独自坐在一个房间里,非常清醒,担心自己陷入大家的崇拜,所以他为自己找了一个不去面对众人的地方。随后,玄奘离开长安赶向洛阳,觐见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