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留僧

高昌留僧

唐贞观元年(627)年底,玄奘进入新疆后,在伊吾国住了十几日后,得到了很好的休息,正要准备从哈密起身向焉耆行进,不料高昌国专使已经到了伊吾,特地邀请玄奘前往高昌。

高昌国在今吐鲁番盆地,高昌(维吾尔语:Qara-hoja),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独立王国,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640年,唐朝灭麴氏高昌。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壁隶属凉州敦煌郡。西晋至十六国初期,高昌社会经济发展,开始具备置郡的条件。前凉建兴十五年(327)戊己校尉赵贞谋叛,张骏击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县。十六国时期,此郡先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五国。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儿子阚义成继位。之后阚义成的兄长阚首归弑杀阚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麴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麴氏高昌四代政权,麴氏享国最久。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隋开皇中突厥曾破高昌城。大业五年(609)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武德八年(626)高昌王麴文泰来朝。后来麴文泰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证讨。贞观十四年(640),高昌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为回鹘侵占。宋建隆中,高昌回鹘遣使朝贡。明朝永乐年间,国号火州。永乐七年、十一年遣使来朝。永乐十二年,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出使火州。明英宗年间,被吐鲁番并吞。具资治通鉴的记载,高昌毁于一场大的天灾之中。另据文献记载,高昌自古即流行佛教。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前秦建元十八年(382)高昌国师鸠摩罗跋提就曾向苻坚献梵本《大品经》一部。弘始二年(400)法显西行途经高昌时,也得到供给行资,顺利地直进西南。当时也有高昌沙门道晋、法盛等游历西域。并有沙门法众、沮渠京声等从事译经。由此可见这时高昌佛事已经非常兴盛。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保护,佛法隆盛。当地统治者也极为尊崇佛法,如高昌王麴伯雅听沙门慧乘讲《金光明经》,竟以发布地,请慧乘践之。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玄奘西游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麴文泰坚决挽留,玄奘绝食数日,才获准允其西去。但是,还坚留玄奘讲经一月,并度四沙弥以充给侍,又赠送法服、黄金、绫绢等物,派遣二十五人、马三十匹,为之送行。又写信给龟兹等二十四国,恳请护卫玄奘法师。从这些方面,可以知道当地崇信佛法不遗余力。但史籍中记述寺院情况不详,《名僧传》记载:约当太和年间(477~499),高昌有仙窟寺、尼寺都郎中寺。《西州志》残卷记载:柳中县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之丁谷窟,有一寺一禅院;又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之宁戎谷有窟寺一所。回鹘时也盛行佛教,北宋乾德三年(965)十一月,西州回鹘可汗曾遣使僧法渊,到京城献法牙、琉璃、琥珀盏。雍熙元年(984)王延德自高昌还,在《行记》中谈到高昌尚有佛寺五十余所,都是唐朝赐额,寺中备有《大藏经》。又有摩尼寺,寺中皆有波斯僧徒。一直到元、明之际,高昌一带仍奉佛有僧寺。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袄教等。19世纪以后,经多次考古探险,出土无数佛像、佛画,与梵语、胡语、汉文、回鹘语经典等。此中,以回鹘语写成之经典,有《金光明最胜王经》《方广大庄严经》《弥勒下生经》《天地八阳神咒经》等,多为译自汉译藏经之转译本。此外,此地另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伯孜克里克石窟等著名佛教遗迹。汉代以后,汉人逐渐迁入(主要为汉魏屯戍军民的后裔和逃避战乱的内地移民),在回鹘移住以前,受汉族影响甚深,其风俗政令、文字等悉与华夏大同小异。另据文献记载,此地自古即流行佛教。依《出三藏记集》卷八所载道安〈摩诃波罗蜜经抄序〉言,前秦建元十八年(382)正车师前部王弥第来朝,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胡本《大品》一部。及北凉沮渠蒙逊领有此地后,高僧辈出,译经风气大盛。麴氏王朝成立后,佛教受历代诸王外护,佛法隆盛。玄奘西游途中,路经此地,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款待,并请求永留其国。玄奘婉拒,惟停留一个月,并为讲《仁王经》。及回鹘移住后,除潜信摩尼教外,亦信奉佛教、景教、袄教等。高昌国有一座名副其实的“火焰山”,《西游记》中说的“火焰山”就在这里。当地称之为“克孜勒塔格山”,这座山的最高处海拔为851 米,东西长100 公里,南北宽10 公里,自吐鲁番向东延伸到鄯善县以南。这座山虽然不高但是却极其有气势,此山寸草不生,都是由红色沙岩构成的,如一条红色巨龙横卧于吐鲁番盆地,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烟雾腾腾,酷似喷射的火焰。夏天时候此地地表温度达到摄氏60 度,火焰山上则达到摄氏82.3 度。如果是人到了这里则有头皮发烫、烙脚的感觉。当地人都说,在火焰山的沙窝里能把鸡蛋“煮”熟了,在石头上能把饼“烙”熟了,这并非文学上的夸张。火焰山的确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唐代诗人岑参写火焰山时候说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焰出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则说道:“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得进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里。”玄奘过火焰山下的高昌国这是事实。他是唐贞观元年(627)腊月底或唐贞观二年(628)正月高昌使者来到这里的,腊月到正月的吐鲁番盆地,气温并不是很高,所以玄奘并没有感觉到烫热。他在高昌受阻并不是因为火焰山的炎热,重要原因是高昌王要劝留他留住在高昌。而孙悟空智斗铁扇公主是《西游记》中的故事。当时的高昌国与伊吾国毗邻接壤。伊吾国国势远远不如高昌国强大,伊吾王有很多事情都是顺从者高昌王。高昌国王叫做麦文泰,素来信佛,他前几个月从凉州回国路上从商人口中已经听到过玄奘的名声,很想将玄奘留住在高昌,所以很早就已经在不断的派人打听玄奘的行踪。所以玄奘一到伊吾国,高昌使臣就很快的将消息报告给了高昌王,高昌王就立即派人前往伊吾国迎请玄奘。高昌专使来到伊吾国王府,见伊吾国王正在与玄奘说话就对伊吾王略施一礼,然后径直对玄奘说道:“我王期盼高僧已久,如今听说高僧到此,特派我们前来迎请。望高僧能去高昌国小住几日,讲经说法。”伊吾王说道:“我与高昌王有约在先,谁先接到高僧,就让高僧在谁的国家讲经,如今是我先接到高僧的,我正准备让高僧在伊吾讲经。”使者道:“那是私下里说的玩笑话,大王岂能当真呢?如果大王不肯放行的话,恐怕我王将率兵相请了。”伊吾王虽然已有怒气,但不再吱声了。因为他深知高昌王的为人与其国家的实力。从心里也不愿为小事与高昌闹翻。玄奘见状,赶紧就对高昌的使者说道:“贫僧从大唐而来,欲去天竺取经,只是路过此地而已,并非多住几日,望使者通报高昌王多谢他的美意,恕贫僧难以前往。”使者说:“我无论如何是要请到高僧的,如不然我的性命以及沿路恭候人的性命都难保了,大王是要砍我们脑袋的。”玄奘为之一怔,眼神转向了伊吾王,伊吾王说:“高僧还是随他去吧。这高昌王的确是笃信佛教的人,一定是会善待高僧的,高僧若是不去,恐怕我伊吾国也会有冰刀之灾了。”玄奘见伊吾王如此一说,只好答应了,于是就前往高昌国。高昌国在汉代称车师前部国,中原地带常称之为高昌壁。东晋时前凉张俊平高昌,改置郡县,高昌壁改称高昌郡。玄奘西行经过时,正是高昌王麦文泰在位第七年,高昌介于大唐与西突厥之间,号称独立的割据小国。疆域南接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东连敦煌,西抵库车,北郊敕勒。高昌王表面上依附于唐朝,保持着朝贡的关系,而实际上又臣服于西突厥,与西突厥王结成姻亲,往来甚是密切。玄奘随着高昌的专使离开了伊吾走了大约6 天的时间来到了高昌边境的白力城。当天晚上,在白力城就更换了马匹,连夜赶路到达高昌国王城交河城时已经是夜半三更了。高昌王率领着文武百官恭候已久,闻报,开城门迎接玄奘入城。寺院的僧众以及城中的老百姓在道路两旁迎接着,城门到王宫的路上,灯烛辉煌,照耀如同白昼。高昌王的王妃与数十名侍女皆来礼拜。参礼毕,当晚便安排玄奘在一重阁宝帐中歇息。其实,高昌王邀请玄奘的真正目的在于将玄奘长留在高昌,因此礼数非常的周到。第二天一早,高昌王就携着众妃前来问安。高昌王对玄奘说道:“沙路艰辛,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不知道隔绝了多少行人。高僧能单人独骑,穿越800 里沙碛,真是如同奇迹,非有超人的胆识不能到此呀!”玄奘应道:“一路上多亏了友人的相助,才化险为夷。贫僧才学疏浅,无功无德,受大王厚爱,实在是担待不起,心有不安呢!”高昌王说:“但住无妨,高昌国举国信佛,向来都是以佛教义礼教化于民众。高僧到此,实在是老百姓的荣幸呢!”高昌王接着说:“我从前就跟父亲到过中原,曾游历东西二京和燕晋之地,见过很多的高僧,未能引起我的仰慕。自听了高僧的大名之后,就好比旱地遇雨一般期盼。高僧如能够常住在高昌,作为国师,教化安民,实在是我高昌之福啊!”听了高昌王的这番话后,玄奘终于明白了高昌王的心意了。回复高昌王说:“高昌富庶,国势强盛,都是大王治理有方,不过贫僧爱莫能助。贫僧离开长安前,已经发过宏天誓愿,不取回真经,决不回头。如今功德未成,不能中途罢休啊!”说话之间,高昌王早已安排好了早餐,君僧同席而坐,用过早餐之后,高昌王将玄奘的住所调整到了王宫内的一清雅住所,让玄奘长住并且派武士守护,沙弥伺候。随后又请来了本国的两位高僧前来陪伴,目的是劝说玄奘留住高昌。这两位高僧,一位叫彖法师,早年留学长安,曾知法相,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高昌王一直都很敬重他。又有一位国统王法师,叫做统法师,年纪已在八十以上,戒行清净,也是一位有道高僧。这两位法师很高兴与玄奘在一起,与玄奘同吃同住,畅谈佛理,并向玄奘介绍高昌国的风土人情。但话题永远都是牵扯留住他一事,玄奘便婉言谢绝了。

一次彖、统二法师听了玄奘的冒险出国的经历后便对玄奘说:“高僧私自出境,将来要是回国以后还是要受到惩罚的啊,倒不如就留下来在高昌吧。”玄奘说:“我既然已经是提着脑袋出国的,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将来要是受罚了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主意已经定了,请大师们不要再提挽留一事了。”

就这样十几天过去了,在这十几天里高昌王每日都是问寒问暖,为玄奘考虑的很是周详,两位大师无论怎么样去劝说玄奘都是不肯答应留在高昌国。气急之下的高昌王想采取强硬的办法逼玄奘留在高昌。一日,高昌王对玄奘说:“我贵为一国之君,万乘之尊,乃请高僧长住高昌,高僧如再不答应,只有护送大师回长安了。”玄奘见高昌王话中带刚,但又觉得他出于至诚,依然平心静气地说:“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远行天竺,是为了寻求佛学真谛,而不是为了贪图安逸,如果大王一定要一意孤行,那么只有将我的骸骨留在这里了。”就这样又过了数日,高昌王依旧是没有放行的意思,而是像往常一样,周到地侍奉,殷情地供养。玄奘急于西行,只好用绝食的办法,以示抗争。一连三天,玄奘盘腿而坐,闭目静坐,不发一言。无论彖、统法师如何劝诫都无告而终,玄奘始终是滴水未沾,粒米不进。第四天,眼见着玄奘气息微弱,面色苍黄,而仍然是一种倔强不屈的神态。彖、统二法师对高昌王说道:“高僧借禅定之型,行坐化之实。看来玄奘的确是为不图功名、不为富贵的圣僧。如果高僧这样的圆寂,恐怕我们都成了佛门的罪人。”高昌王听了彖、统二位法师这样一说猛然的惊醒,意识到自己差点就犯下了大错,急忙的走进玄奘的住处,跪在玄奘的面前大声地说:“请师父恕弟子无礼,弟子不该以一己之私欲强阻高僧西行。请高僧赶快进食吧!”玄奘这才睁开久闭的双眼:“陛下愿意在佛前起誓吗?”麦文泰答应不再强留玄奘,玄奘这才恢复进食。过了数日后,玄奘的气色也渐渐的好转了,高昌王向玄奘陈述了三个愿望:第一个,希望与高僧结为异性兄弟。第二个,他日取经归国时必经高昌作短暂的停留。第三个,现在起,请高僧在高昌讲经一个月,在护送高僧西行启程。玄奘见高昌王是情真意切,便一一都答应了下来。高昌王高兴当下就请他的母亲出来,与玄奘一起向母亲跪拜行礼,与玄奘结拜。麦文泰年长为兄,玄奘为弟。结拜之后,麦文泰在王宫门口搭建了一座华丽的大帐,能够容纳300 多人,供玄奘开讲佛经之用。之后的一个月内,玄奘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在高昌开讲《仁王般若经》,全称《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仁王经》。鸠摩罗什译。有二本。旧本为鸠摩罗什译,题曰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新本为不空译,题曰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亦二卷。仁王指当时十六大国之国王也。佛,对诸王各护其国使之安稳,故为说般若波罗蜜多深法之经文也。谓受持讲说此经则七难不起,灾害不生,万民丰乐。故古来以之为护国三部经之一,公私皆为禳灾祈福读诵之。玆将本经各家之注述及关于本经之著作列之如下:仁王经疏六卷,隋吉藏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隋智顗说,门人灌顶记,仁王经合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明道霈合,仁王经疏三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成莲合,仁王经疏,七卷,唐良贲述,仁王经疏六卷,唐圆测撰,仁王经疏法衡钞六卷,唐遇荣集,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四卷,宋善月述,注仁王经疏科一卷,宋净源录,仁王经疏四卷,宋净源撰集,仁王经科疏科文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悬谈一卷,明真贵述,仁王经科疏五卷,明真贵述。听玄奘讲经的人有文武大臣、后宫嫔妃以及高昌僧众,每天在开讲之前,麦文泰都先率几名侍从到玄奘住所迎请玄奘,然后捧着香炉,在前引路。到讲台前,麦文泰焚香礼佛,然后又匍匐在地,让玄奘踏着自己的身体登上讲坛。玄奘讲经一个月内,麦文泰每天都是如此,毕恭毕敬,没有丝毫的怠慢。麦文泰的虔诚,使得玄奘第一次感受到了佛教文化在域外的特殊韵味。

玄奘讲经结束要准备启程了,高昌王早已经做好了送行的准备。他让玄奘剃度了四名沙弥,随着玄奘同行,侍奉玄奘路上的住行。命人赶制了三十套四季法服,一套防沙面罩以及防寒手套、皮靴等物,供玄奘路途使用。还准备了黄金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作为玄奘途径西域诸国时的馈赠礼物和路上开销。准备了三十匹骏马,二十五名兵役为载送这些物资替玄奘送行。为了让玄奘顺利通过西域,给沿途的诸国国王写了二十四封信,每封信都附绫绢一匹作为信物,请各国的国王关照玄奘。高昌王甚至还考虑到西突厥王统叶护可汗在西域诸国的地位声望,特别的遣殿中御史欢信带绫绢五百匹,珍奇物品两车去见统叶护可汗。利用着姻亲关系向统叶护可汗修书一封,说明玄奘时他的结义兄弟,欲往婆罗门国求法,请可汗爱屋及乌,沿途给予关照。这些准备另玄奘十分的感动,玄奘并没有想到身为高昌王竟为了自己做了这么多的储备与准备,很是感激。但除了感激对于临别前夕,玄奘两手空空不能回赠给高昌王任何,所以只能写成了《谢高昌王启》,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再三的说明自己西行的动机和志向。高昌王读后,无法成眠,只好坐待天明。第二日东方微亮,高昌王亲子检点送行的人马,对护送的专使欢信等人再三的叮嘱,然后率领朝臣僚及城中僧俗,送玄奘出城。到了城外,玄奘对高昌王说:“请王兄留步。倘若取经能平安归来,一定再来高昌拜望国王陛下和太后陛下的。”高昌王说:“到那时候御弟可以定要遵守承诺多住些日子,起码要住上三年,御弟若不答应我,我也绝食了。”玄奘笑着回答:“就依陛下。”玄奘走出很远回头一看,见麦文泰还在原地痴痴地张望着,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