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势辩论

盛势辩论

在《大唐西域记》里详细的记载了玄奘和鸠摩罗王的这次见面。

鸠摩罗王:虽则不才,常慕高学,闻名雅尚,敢事延请。即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还是很仰慕非常有学问的大家的,所以我在听闻你的富有高雅风尚的事迹以后,就大胆的前去邀请您了。

玄奘:寡能褊智,猥蒙流听。即我并没有什么才能,也不是什么智慧都有,我的名字传进您的耳朵,真是玷污了您的耳朵啊。

鸠摩罗王: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即您真的很让我佩服,您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和危险,来到遥远的印度来求取佛法,从这方面就能看出您的国家一定也是非常崇尚学习的。现在印度很多地方都在流行演奏摩诃支那国的《秦王破阵乐》,我也听了很久了,那是您的故乡吗?

玄奘: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即是的,这首乐曲就是赞美我得君主的,赞美他伟大的道德和功勋。

鸠摩罗王: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即没想到您就是这个国家的人呀,我已经仰慕这种风气很久了,常常向东方瞭望。但是由于山川阻挡,我没有办法亲自前去拜访。

玄奘:我大君圣德远洽,仁化遐被,殊俗异域,拜阙称臣者众矣。即我们大唐的君主也是声名远播,他的圣明、仁义和功勋等等常常被大家称颂,经常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君主到我国朝拜,他们常常来称臣子。

这是玄奘与鸠摩罗王见面伊始的对话的记载,后来,鸠摩罗王真的来到唐朝了,可以说玄奘对双方的交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约在贞观十四年(640年,玄奘四十一岁),戒日王从征战中返回,想起了之前他请过那烂陀寺的高僧来和般若毱多辩论这件事,但是却听说玄奘已经被鸠摩罗王请走了。他当时是很气愤的,于是又派出使者通知鸠摩罗王赶紧把中土僧人玄奘送回来,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但是鸠摩罗王却回答“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即来。”——我头可断,但是我是不会让大师到你那里去的。戒日王必然雷霆大怒。于是,戒日王就又派出一个使者,让其对不知天高厚的鸠摩罗讲:“你既然说你可以把你的头交出来,好吧,那就把你的脑袋叫我的使者给带回来吧,我就不要玄奘了。”看来,印度的这两个国王说话都比较狠。随后戒日王下令调集两万象军,分乘三万艘船只和玄奘一起沿着恒河主动赶赴戒日王的驻地。玄奘一人居然引起了印度两个国家的战争。鸠摩罗王在恒河北边安顿好玄奘以后,就带着军队去拜见戒日王。见面后戒日王就问:“支那僧何在?”鸠摩罗王回答说:“在某行宫。”戒日王又问:“何不来?”鸠摩罗王回答道:“大王钦贤爱道,岂可遣师就此参王?”意思是说,大王你既然那么崇拜佛法,那么尊敬贤者,你怎么可以让玄奘法师主动前来看你呢?但任凭鸠摩罗王你说什么,戒日王这个时候也不管了,只是说:“得得得,你先回去吧,明天我亲自来拜见玄奘。”但是鸠摩罗王是太了解戒日王了,他回去以后赶紧跟玄奘说:王虽言明日来,恐今夜即至,仍须候待。若来,师不须动。即戒日王虽然说明天回来,但是恐怕他今晚就会来,您还是不要睡了,等着他来吧。但是,如果他来了,您也不需要动。于是他说:“佛法理自如是。”也就是说,根据他所信仰的佛法,道理本来就应该戒日王来见他,而且自己不动。于是,玄奘当夜端坐在帐中,等候着戒日王的到来。

大费周章以后,戒日王终于见到了玄奘。戒日王和玄奘见面时候的对话比较完整地保留在《大唐西域记》里:戒日王劳苦已,曰:“自何国来?将何所欲?”对曰:“从大唐国来,请求佛法。”“你,来自哪里,有想要做什么呢?”“我来自东土大唐,想要求取佛法。”“大唐国在何方?经途所亘,去斯远近?”“大唐在哪里呢?途径哪里?距离这里多远呢?”“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距离这里大约有数万里吧,就是你们印度所说的摩诃至那国。”随后玄奘又向戒日王介绍了自己的祖国和大唐的君主。戒日王被震撼了,所以迫不及待地派遣正式的使节“东面朝之”。戒日王和玄奘第一次见面,谈论的主要就是遥远的唐朝的那个“秦王天子”,然而时间过得很快,临到起身告辞,戒日王还意犹未尽。临行前,他对玄奘说:“弟子先告辞了,明天再派人迎接师父,希望师父别怕劳累。”

果然,第二天的一大早,戒日王的使者就到了玄奘的住处。因为玄奘那时候还是跟鸠摩罗王住在一起,于是玄奘和鸠摩罗王就一起来到了戒日王的行宫,戒日王当然免不了“备陈珍膳,作乐散花供养”。一切准备就绪,戒日王马上开口问玄奘:“听说师父您写了一本《制恶见论》,您带来了没有?”戒日王向玄奘索要的,正是当初玄奘为了应付那个小乘高僧的挑战而写的那部梵文论著《破恶见论》,它还有另一个名称《制恶见论》。玄奘这次也是有备而来,他随身携带着这部著作,于是就当即呈献给了戒日王。戒日王看完以后非常的高兴,就对身边的那些小乘的高僧说:弟子闻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天雷震音而锤凿绝响。师等所守之宗,他皆破讫,试可救看。

我听说,只要太阳一出来,蜡烛的光芒就失去了作用,而天上如果打雷的话,地上的那些凿子、锤子等发来的声音也就不值得一提了。你们信奉的宗派理论,这位法师都破了。你们看看,有什么办法补救啊?戒日王又接着说:“你们的那位大师般若毱多呢,自以为学问高超,见解深刻,渊博比,首先起来倡导异见,经常诋毁大乘佛教。等到听说外国的大德来了,他就马上托辞前往吠舍厘礼拜佛迹去了,逃避躲藏起来了。所以我知道你们大概是没有什么能力来应对位中土高僧了。”戒日王对玄奘这样说:师论大好,弟子及此诸师并皆信伏,但恐余国小乘外道尚守愚迷,望于曲女城为师作一会,命五印度沙门、婆罗门、外道等,示大乘微妙,绝其毁谤之心,显师盛德之高,摧其我慢之意。

我曾听过大师您的讲解,真的是非常精彩,我和我周围的弟子都很佩服您,也对您折服了。但是,我担心其他小地方的小乘佛教或者外道还是很愚昧迷惑。所以,我希望师傅您能在曲女城举行一次辩论法会,我将下令让全印度的沙门、婆罗门、外道都来参加。您就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展示大乘佛教的精妙之处,彻底断绝他们诋毁的心思,来显示您的佛法研究的深奥,摧毁那些自以为是、各执己见的人的习惯和偏见。

随后,戒日王就立即下令通知通知当时五印度(所谓“五印度”,就是北印度、东印度、西印度、南印度和中印度的合称)所有的宗教人士,让他们选出顶尖的人,定期汇集到曲女城,来观看大唐高僧玄奘讲经,来参与辩论。

贞观十五年(641)初春,玄奘到达了曲女城。

据记载,当时能够参加辩论大会的除了戒日王和鸠摩罗王,全印度一共还有其他十八位国王,大、小乘僧人三千余人,婆罗门和外道两千余人,而且玄奘自己的母校——那烂陀寺也派出了一千多人前来观看。这几千名僧人都是从每个宗派、每个部派、每个宗教挑选来的顶级高僧,都是已经有身份、有地位、有名誉、有威望的学者,随后,戒日王还在辩论会周边修建了行宫和伽蓝,还修建了高达百余尺(三十多米)的宝台,用来供奉黄金佛像,佛像的高度和国王的身高一样。宝台南面,还有专门浴佛的地方,就是给佛用鲜花洗浴,表示一种尊崇。

从戒日王的一切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旷世辩论。自然,随后就有一系列的辩论程序:戒日王打扮成印度大神帝释,手执白色拂尘走在右面;鸠摩罗王打扮成梵王,手执宝盖走在左面。后面是盛装的大象队伍,前面的两头驮着鲜花,上面有人一路走一路撒。再后面是玄奘和顶级的高僧乘坐的大象,而路旁边还有三百头大象,这三百头大象上坐的才是其他那十八位国王,和这些国王带来的重臣、大德,这些人一路高唱赞歌,赞美玄奘,赞美戒日王,一路随同前行。队伍到达会场以后,要先请下佛像,由戒日王背着这个佛像登上了宝台。然后就和鸠摩罗王、玄奘一起依次浴佛,然后三人一起施舍。那么,接下来才轮到其他十八位国王再去浴佛、施舍。最终只有各国僧人当中最有声望的一千多人才有资格进入会场。接下来的程序,是国王正式施舍。他向包括玄奘在内的全印度的顶尖高僧施舍了一个金盘子,七个金碗,一个金澡罐,一根金锡杖,三千金钱,三十套上等衣物。随后才是玄奘的登场。当时的场景是很盛大的,但是没有资格进入主辩会场的人只能依靠国王安排的手抄版来学习的玄奘的论点。

根据印度关于佛法辩论的规矩,在开始辩论之前,辩论的主辩方要事先定下输赢奖惩的条件,玄奘作为这场辩论的论主,提出了条件: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我如果在你们的论点里面有不能很好的解答的,我就以死谢罪。通过这个辩论条件的设定,我们也能够看出来玄奘对自己佛法研究的自信。

但是接下来的连续五天,高手云集的辩论会只有玄奘一个人在讲经,没有人前来迎战。

翻开《大唐西域记》,我们会惊奇地看到,就在大会期间突然发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大火从宝台那边烧起,一直蔓延到玄奘、戒日王、鸠摩罗王和全印度顶尖大师汇聚的这个会场的大门口,而且把会场大门都给烧掉了。戒日王也参加了救火的行列,随后问道:“忽此灾变,焚烬成功。心之所怀,意将何谓?”“怎么会忽然发生这样的灾难呢?把我们辛辛苦苦建立的东西都烧毁了,罪魁祸首是怎么想的?”随后戒日王马上颁布了一道谕旨,口气极其地严厉:“邪党乱真,其来自久。埋隐正教,误惑群生,不有上贤,何以鉴伪?支那法师者,神宇冲旷,解行渊深,为伏群邪,来游此国,显扬大法,汲引愚迷。妖妄之徒不知惭悔,谋为不轨,翻起害心,此而可容,孰不可恕!众有一人伤触法师者斩其首,毁骂者截其舌。其欲申辞救义,不拘此限。”我们翻译过来:“那些持有邪念的人,一直以来就混淆视听,以假乱真,没有大德法师,怎么能够鉴别真伪?现在支那国的著名法师在这,气度恢弘开阔,见解道行都很高深,为了降服那些邪见之徒,来到印度,他弘扬大法,拯救愚昧迷惑的人。而妖妄之徒不仅不知道忏悔,反而图谋不轨,竟然起了谋害之心,这是我不能容忍的!你们当中如果有人胆敢伤害中土法师的,我就砍掉他的脑袋;有敢污蔑谩骂的,我就剁掉他的舌头!至于正常的学术理论探讨,不受这些限制的。”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是“竟十八日无人发论”,即和前面的五天一样,接下来的十三天中,仍然还是没有人站出来跟玄奘讨论。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个意外事件。在扑灭大火后的一天,戒日王在大会的休息时间,率领各位国王登上佛塔,眺望远处风景,却在下台阶的时候,一个手持利刃的人直扑向了戒日王,经过几番搏斗,刺客被擒获了。在随后的审问中,刺客说:“大王德泽无私,中外荷负。然我狂愚,不谋大计,受诸外道一言之惑,辄为刺客,首图逆害。”“大王您对我们一视同仁,福泽无边,但是是我狂妄愚昧,不会谋算大计,听信外道蛊惑,就变成刺客,想要谋害您。”戒日王接着问道:“外道为什么会起这样的恶念呢?”最后,有了这个刺客提供的信息,戒日王把两次搞破坏的人都抓住了。“大王集诸国,倾府库,供养沙门,镕铸佛像。而诸外道自远召集,不蒙省问,心诚愧耻,乃令狂愚,敢行凶诈。”“大王您召集各个国家的君主和高僧,拿出钱财供养他们,还建造佛像,但是对于那些外道,千里迢迢来到以后,并没有受到您的接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才让我来刺杀您。”

就这样,这场声势浩大的辩论会就草草收尾了,玄奘获得了胜利,在宣布玄奘获胜以后,玄奘发表了一大段讲演,在演讲中,玄奘对大乘佛教的宗旨和道义进行了概括,当时就吸引了很多的外道和小乘信徒转而皈依大乘佛教。据记载,戒日王在辩论会上就赏赐玄奘金钱一万,银钱三万,还有上等的法衣一百套。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玄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按照印度的规矩,这个时候,印度的众多的宗教界人士就纷纷给玄奘要奉上尊号,记录下来的玄奘的称号有两个:第一个是大乘佛教徒称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意为“大乘天”,大乘佛教里面的顶级人物。大家还应记得,当时玄奘在那烂陀寺应对打上门来的那个顺世外道的时候,他说自己的名字是“摩诃耶那提婆奴”,谦称自己是大乘天的一个奴仆,而现在全印度的大乘僧人直接称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第二个,是小乘佛教徒也给玄奘敬上了一个尊称,叫“木叉提婆”,意为“解脱天”,小乘佛教里面的顶级人物。我们还记得,在龟兹的时候,玄奘跟木叉毱多有一个辩论,那木叉毱多又叫“解脱户”,意思就是我保证能得到解脱。玄奘以获得这两个称号为标志,达到了他西行求法留学生涯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