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程波折
这场辩论的胜利并没有让玄奘松一口气,他心里依然惦记着戒日王召集的那场辩论。为了那场辩论,他又开始钻研般若毱多的著作《破大乘义》,当时大概找到了七百颂。但是这位大师的著作也有很多事玄奘不能完全参透明白的地方。正在他焦急万分的时候,忽然想起了那个躲在他房间里的顺世外道,询问他是否学习过《破大乘义》,巧合的是这位顺世外道不仅听过,他还听般若毱多讲过五遍,已经精通这部经了,这让玄奘心里激动万分,连忙向他请教。顺世外道看到玄奘如此不耻下问,受宠若惊:“我现在是您的奴仆,我怎么能够为您讲经呢?”玄奘回答:此是他宗,我未曾见,汝但说无苦。——这是别的宗教的观点,我没有见过,你只管说,不要顾虑太多。顺世外道连忙回答:若然,请至夜中,恐外人闻从奴学法,污尊名称——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等到半夜,我担心别的人知道您跟从一个奴仆学法,会玷污您的名声啊!于是,这就开始了玄奘新一轮的学习,玄奘才找出了般若毱多的破绽,才找到了用自己所擅长的、自己所归属的大乘有宗的学说和方法,去攻破他的这个途径。接下来,玄奘就撰写了自己的第二部梵文著作,叫《破恶见论》。这部《破恶见论》,戒贤法师和寺内的高僧看了以后都赞不绝口。
做了这些以后,玄奘觉得自己能为那烂陀寺做的就是这些了,就准备回国了。但是,此时一个叫伐阇罗的露形外道来到玄奘住处,玄奘知道他擅长算命,就说:“玄奘支那国僧,来此学问,岁月已久。今欲归还,不知达不?又去、住二宜,何最为吉?及寿命长短。愿仁者占看。”——我是来自支那的一名僧人,到这里求学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想回国,不知道我能不能回去?对于是回国还是继续留在这里我觉得都不错,您觉得哪一种选择更好?我的寿命有多长?外道说:“师住时最好,五印度及道俗不无敬重。去时得达,于敬重亦好,但不如住。师之寿命,自今已去更可十年。若凭余福转续,非所知也。”——您能够留下来最好,因为在整个印度,所有人都很尊重您,敬重您。但是如果你想回去的话也是可以实现的,大家也会敬重您,但是不如留下来的好。法师您的寿命还有十年,但是如果还有其他的福源,也许还会更长,那就不是我所能预知的了。我们知道玄奘来到印度的最终目的是把印度的佛经和相关的佛典佛像带回到自己的国家,就又问自己的这些东西该怎么带回去。外道说:“勿忧,戒日王、鸠摩罗王自遣人送师,必达无苦。”“彼二王者从未面,如何得降此恩?”——我从未见过这两位王,怎么会给我这样的恩赐呢?“鸠摩罗王已发使来请,二三日当到,既见鸠摩罗,亦便见戒日。”——鸠摩罗王已经派人来请您了,两三天就到了,如果见到了鸠摩罗王,也就会见到戒日王。至于为什么鸠摩罗王为什么来迎接玄奘主要是由于那个顺世外道。在玄奘写下《破恶见论》后,玄奘为了表示自己的谢意,就给他自由了,这个顺世外道离开以后,在遇到鸠摩罗王后,就详细的介绍了玄奘并且高度赞扬了玄奘。鸠摩罗王对佛法也是痴迷至深的,他非常好学,也很欣赏那些有学问的人,于是他就派人前来迎接玄奘。这都是后话了。
听了这名外道的话更加坚定了玄奘回国的信念,很多那烂陀寺的一起学习过的同伴们都前来劝阻他:
印度者,佛生之处,大圣虽迁,遗踪具在,巡游礼赞,足预平生,何为至斯而更舍也?又支那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诸佛所以不生,志狭垢深,圣贤由兹弗往,气寒土崄,亦焉足念哉?
印度是佛祖出生的地方,虽然说佛祖涅槃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很多他遗留下来的足迹。你还是可以去礼拜的,经历了千辛万苦,为什么还有离开呢?你们的支那国,不重视佛法,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圣贤都很少愿意去的,那里怎么会让你那么想念呢?
玄奘回答说:衣冠济济,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贵仁贵义,尚齿尚贤。加以识洞幽微,智与神契。体天作则,七耀无以隐其文;设器分时,六律不能韬其管。故能驱役飞走,感致鬼神,消息阴阳,利安万物。
玄奘首先夸赞了印度的美好,但是,最后强调自己认为佛法的传扬最重要的仍然是流通传播。
前后劝说的人都看出来玄奘决心离开印度回国的鉴定态度了,无奈,只好搬出了戒贤法师。戒贤法师大致了解了大家的心思,就问玄奘自己的决定,玄奘回答说: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已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及闻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庆,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暇停住。
印度是佛祖出生的地方,我没有理由不爱这里,但是我来这里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大法,为广大信仰佛法的众生谋一些福利。自从我来到印度以后,承蒙恩师为我解说《瑜伽师地论》,解决了我心中很多的疑问,我在这过程中还礼拜了很多佛迹,听闻了很多深奥的理论,我真心的为自己能有这么多的收获而感到欣慰,可以说我不虚此行。我希望可以把我在这里所学到的知识和见闻,回国以后都翻译出来,让所有有缘的人一起学习,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报答恩师,所以我才着急回国。
于是,戒贤法师说:“此菩萨意也,吾心望尔亦如是。任为装束,诸人不须苦留。”这应该是菩萨的心意,我内心也是这样希望的。其他人不要再挽留玄奘了,让他整理书籍装束吧。有了戒贤法师的支持,玄奘是满怀感恩的心情的。
可是,玄奘并没能够立马踏上归途,因为鸠摩罗王派出的使者赶到了那烂陀寺,明确希望戒贤法师把中土高僧送到他那里去。这个时候戒贤法师犯了难,很为难,为什么为难呢?一方面,他非常真切地知道自己心爱的徒弟归心似箭,玄奘如果不走的话,他应该首先等候戒日王的命令,因为戒日王是印度排名第一的王,他比鸠摩罗王的权势要大;另一方面,戒日王有约在先啊,如果被鸠摩罗王接了去,玄奘那既不能启程回国,又不能去对付那个般若毱多,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作为那烂陀寺最大的护法,戒贤法师真是一筹莫展。经过仔细衡量,最后,戒贤法师说:“支那僧意欲还国,不及得赴王命”,就这样,婉拒了鸠摩罗王。但是就在玄奘尚未整理好的他要带走的相关行囊的时候,鸠摩罗王的使臣第二次到了,并说:师纵欲归,暂过弟子,去亦非难。必愿垂顾,勿复致违。——尽管玄奘法师要离开这里回国了,也要先到我的国家来游历一番,就算你要回国,我们也可以派一些人马护送玄奘法师回国,所以,希望法师能够启程来我的国度,不要再拖延了。随后,玄奘并没有按着预先的日程应鸠摩罗王的邀请,紧接着,鸠摩罗王有送来一封信:弟子凡夫,染习世乐,于佛法中未知回向。今闻外国僧名,身心欢喜,似开道芽之分,师复不许其来,此乃欲令众生长沦永夜,岂是大德绍隆遗法,汲引物哉?不胜渴仰,谨遣重咨。若也不来,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必当整理象军,云萃于彼,踏那烂陀寺使碎如尘。此言如日,师好试看。——我是一个凡夫俗子,沾染上了世界各种逸乐的毛病,我本来就不懂佛法。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外国僧人的名字,身心欢喜,就好比绽放出了信佛乐道的花朵,我好像有点觉得自己要信佛了,而大师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这个外国僧人到我这儿来,根本就是想叫众生长久地沦在漫漫的黑夜里,这难道是高僧大德继承佛法、弘扬佛法,拯救超拔众生的道理吗?
面对这种情况,戒贤法师对玄奘说:彼王者善心素薄,境内佛法不甚流行。自闻仁名,似发深意。仁或是其宿世善友,努力为去,出家以利物为本,今正其时。譬如伐树,但断其根,枝条自殄。到彼令王发心,则百姓从化。苦违不赴,或有魔事。勿惮小劳。
这位国王原本是没多少善心的,对我国境内的佛法并没有非常的支持,所以国内的佛法并不是很流行。但是自从听到你的大名以后,似乎开始有了善心。也许你们在前世是好朋友,你还是尽量去他那里吧。我们出家人本就是要做对众生有义气和好处的事情,现在就是做这些事的时候。就像你去伐树,只要砍断了树根,树的枝桠也会死掉的。你到了那里以后,就要让国王广发善心,那么百姓就能够一起做善事。如果你违抗命令不便去的话,也许会招来祸事,你还是不要计较辛苦的过去一下吧。于是玄奘便跟随者使者去见鸠摩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