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没有那么简单——糖尿病人群怎么吃?
一、你见过吗?
老王今年光荣退休了。退休那天,全家专门到饭店庆祝了一番,祝贺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爷子终于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
老王工作时担任领导职务,少不了各种应酬。日积月累,体重逐渐上涨,日渐发福的老王没少被同事调侃。退休以后,老王的应酬少了,生活规律了,身材也越发苗条。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本以为变瘦是件好事,家人也没有特别在意。直到一次上街遛弯儿,老王碰上了以前的同事。同事吃惊地问:“老王,你咋瘦成这了,跟换了个人似的,还是去医院看看吧。”
老王想想也是,便来到医院。一番检查下来,自己竟患上了糖尿病。医生给老王制订了治疗方案,并交代老王要合理饮食、规范用药、适度运动、监测血糖等注意事项。回到家,老王便开始了自己的“抗糖之旅”。
为了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老王除了严格遵医嘱,还额外给自己“加码”——不仅每餐吃得特别少,而且改吃素食,还戒掉了所有的零食、水果。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转眼到了去医院复查的时间。这一次,血糖的各项相关指标虽然勉强达标了,但是老王看上去精神不振,气色、状态也不如以前,完全没有了以前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模样。
医生问起原因,老王也满脸委屈:“为了控糖,我每天把日子过得苦兮兮的。之前一日三餐有滋有味、精神矍铄;现在茶饭不香、有气无力。到底怎么回事呢?”
二、原来如此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的。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呈逐渐增长的流行趋势。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包括长期高糖、高脂肪、高能量膳食等。
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体现在代谢能力下降,呼吸、心脑功能衰退,视觉、听觉及味觉等感官反应迟钝,肌肉衰减等。这些变化会影响老年人摄取、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使他们容易出现蛋白质、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问题。
如果此阶段老年人同时又罹患了糖尿病,糖尿病本身带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全身性的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如果出现血糖波动,就会加重上述症状。
因此,帮助糖尿病患者制订合理的营养计划和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良好的营养供给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能够减少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结合老王的饮食特点,医生给了老王5条建议:
一是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及杂豆类。其中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二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优先选择鱼禽肉,每周可以吃鱼类2次或者300~500克,适量吃畜肉,大豆也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三是多吃蔬菜,适量吃水果。四是合理选择零食。可选择少量坚果,平均每天10克左右。五是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心理健康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愉悦,尽早发现和缓解不良情绪,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可采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适当宣泄情绪,学会让步,适当放松自己,也可以用音乐疗法、香薰疗法等方法调整心态。
三、吃出健康
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分别是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其中营养治疗是控制血糖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糖尿病患者每天最纠结的就是该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的问题。俗话说“没有绝对坏的食物,只有绝对坏的吃法”。
(一)为糖尿病患者制订食谱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能量平衡原则 即摄入量约等于消耗量,控制超重、肥胖和预防消瘦。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重保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定期测量体重,体重指数控制在20.0~ 26.9千克/米2范围。
肥胖患者同时还要注意积极运动,改善体质和胰岛素敏感性。每周运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要占50%以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运动不仅对控制血糖大有益处,对整个身体健康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减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血糖。消瘦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增加膳食能量、蛋白质的供给,结合抗阻运动,增加体重,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老龄患者应特别注意预防肌肉衰减并保持健康体重。
2.平衡膳食原则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调整食物多样,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保证食物多样。比如主食(谷薯杂豆类)每天3~5种,蔬菜水果每天4~6种,鱼蛋禽畜肉每天3~5种,奶大豆坚果每天2~3种。主食定量,不宜过多,优选全谷物和血糖指数低的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等低血糖指数食物,应占主食的1/3以上。
血糖指数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相对指标,选择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在选择主食或谷物类食物时,可参考常见食物的血糖指数表。
3.个体化原则 以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糖、尿糖、有无并发症、劳动强度、季节、生长发育期或孕期等情况制订总能量摄入量。
就算吃相同的食物,每个人因年龄、体质不同,餐后血糖也都不同。因此,糖尿病患者想要摸清进食的升糖规律,需要将餐前和餐后的血糖做对比,以了解自己进餐后的血糖变化。
推荐糖尿病患者膳食能量的宏量营养素占总能量比分别为:蛋白质15%~ 20%,碳水化合物45%~60%,脂肪20%~35%。
(二)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也有一些小技巧
1.定时定量进餐 三餐时间要相对固定,避免过度饥饿引起饱食,中枢反应迟钝而导致的进食过量。加餐安排可以根据血糖情况在医生建议下酌情调整。注意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控制进食速度,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使唾液分泌增多,增加饱腹感。不论在家或在外就餐,不暴饮暴食,不随意进食零食、饮料。
2.调整进餐顺序 养成先喝汤,然后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的习惯。
3.口味淡一点 糖尿病前期患者和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烹饪可以使用不粘锅,减少食用油的使用量;烹调时少放盐,可以用醋、葱、姜、蒜等调味;清淡饮食,限制饮酒,维持血糖稳定,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4.食物粗一点 蔬菜不切小块,水果不榨汁,食物不煮太烂。
(三)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食谱
食谱一:西红柿虾皮紫菜滑肉汤
食材:瘦肉适量,西红柿2个,鸡蛋1个,虾皮、紫菜适量,植物油、盐、姜片各适量。
做法:
(1)西红柿洗净,切小块;瘦肉洗净、切片,加入适量盐和面粉,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鸡蛋液搅拌。
(2)锅内倒油烧热,放入虾皮、姜片炒香;倒西红柿翻炒,出汁后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将瘦肉一片一片放入锅内,浮起时用勺子搅拌一下,紫菜撕成片放入锅内,熟后用盐调味即可。
食谱二:竹笋炒豆腐
食材:鲜竹笋100克,嫩豆腐100克,豆油10克,葱15克,酱油5克,蒜15克,盐、花椒粉各适量。
做法:
(1)将鲜竹笋切片,豆腐切块,备用。
(2)在锅中加入少许豆油,烧热后,先倒入竹笋翻炒1分钟左右,再放入豆腐,加酱油,翻炒几下。
(3)加入各种调料,并倒入少量凉开水,关小火,慢烧至水开即成。
(四)《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的几个药膳方
药膳方一:胡桃仁炒韭菜
食材:胡桃仁60克,韭菜150克。
做法:先用麻油将胡桃仁炒熟,然后放入韭菜翻炒,待韭菜熟后加盐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胃,温补肾阳。
药膳方二:黑豆黄芪枸杞汤
食材:黄芪10克,黑豆10克,枸杞子10克,生姜3克,盐适量。
做法:黑豆泡发,与其他食材一起,加清水,小火煮至熟透,佐餐食用。
功效:补气升阳,滋补肝肾。
药膳方三:竹荪山药煲冬菇鸡
食材:竹荪10克,山药30克,冬菇15克,胡萝卜30克,鸡肉50克,生姜3克,盐适量。
做法:干竹荪切除菌盖后泡发,冲洗后焯水。山药、胡萝卜切块,与泡发的冬菇和鸡肉放入汤煲中,加适量水,大火滚15分钟后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竹荪再煮20~30分钟,佐餐食用。
功效:益肾气,健脾胃,增强免疫,有利于控制血糖。
药膳方四:粉葛根生鱼汤
食材:粉葛根适量、生草鱼或鲤鱼1条、姜丝、油盐适量。
做法:粉葛根洗净,切小块;生草鱼或鲤鱼去鳃及内脏;加水适量共煲,鱼熟后加入姜丝、油盐调味。食鱼饮汤,每日或隔日1次,有舒筋活络、益气和血、缓解肌痛等功效,适用于劳力过度后肌肉酸痛、颈肌胀痛者。
功效:补脾益胃,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