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华裔职业航天员——张福林
首位华裔职业航天员——张福林
1981年,张福林从4000多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第一位华裔职业航天员。此后,他7次进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种任务。截至2002年底,他呆在太空中的时间已经超过1600小时,成为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华裔航天员。
从小痴迷太空
1950年4月5日,张福林出生在哥斯达黎加的首都圣约瑟市。他的祖籍是广东中山市宝安县,祖父张文廷本为陈姓,于1905年移居哥斯达黎加时更改了姓氏。父亲张瑞孟是哥籍华裔石油商。
张福林从小便痴迷于航空事业,喜欢玩宇航游戏、制作宇航玩具、读科幻小说。他曾用纸板箱改装成“太空飞船”,把表兄妹们哄进纸箱里,充当他想象中遨游宇宙的成员。
张福林8岁那年,也就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改变了他的一生。母亲告诉张福林,天空中多了一颗新的星星,它是人类制造的,终有一天,人类将能建造太空飞船,坐在里面探索天上的秘密。年幼的张福林从此决心成为一名太空探索者。
他开始用收音机收听有关首次载人太空飞行的消息。当哥斯达黎加首都圣约瑟举办美国核能成就展时,每天下午他都要冲到布展的圣约瑟国际机场,流连忘返。
上中学时,他被美国航空航天局出的一本名为《你想成为一名火箭科学家吗》的小册子打动,马上去信咨询,但美方却简略地答复他:美国航空航天局只对美国公民敞开大门。这个答复令张福林十分气愤,但他从事太空科学研究的决心并未动摇,他说:“显而易见,我必须到美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终圆儿时梦想
高中毕业后,为了能够攒到一笔钱去美国深造,张福林在一家银行当了8个月的出纳。1968年,年仅18岁的张福林说服父亲给他买了一张去美国的单程飞机票,只带了一个手提箱、50美元,便只身前往美国。
张福林来到美国后,寄住在康涅狄格州哈德福特市的一位远房亲戚家里,一边打工,一边在该市一所公立中学补习英语。他勤奋用功,终于克服语言障碍,并获得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的奖学金,开始攻读机械工程专业。
1973年,张福林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他考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核子工程,同时依旧热切关注着宇航领域。1977年,张福林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应用等离子物理和聚变技术的博士学位,并加入美国国籍,取得美国公民资格。
同年,他参加了美国航空航天局招收航天员的考试,未被录取。两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二次招考航天员,张福林再度参考。在4000多名报名者中,他以渊博的太空科学知识和强健的体格入选。经一年的训练后,他于1980年5月被正式录用,成为一名职业航天员,并取得了随航天飞机进行科学研究的资格。张福林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愿望。
保持七次升空纪录
1986年1月1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载着张福林等共7名航天员凌空飞起。航天飞机环绕地球飞行了80圈,进行了20多项太空科学实验,历时6天,于18日安全返回。
在这次宇宙飞行中,张福林出色完成了两项太空科学实验任务。当他圆满地结束航天飞行后,立即打电话给住在哥斯达黎加的父母。他们都为自己儿子终于实现童年理想而激动得泪流满面。张福林的好友、美国航空航天局高级研究员简建堂博士也在报上撰文说,张福林“给炎黄子孙带来骄傲”。张福林自己也表示:“希望我迈出的这一步,可以鼓励国内的青少年研究太空科学。”
此后,张福林又六度进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种任务。在第六次(1998年)的飞行任务中,他还替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谱仪”计划从事高能物理的实验。该趟飞行也促成这两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合作的佳话。
截至2002年底,张福林呆在太空中的时间已经超过1600小时,其中包括三次共约19小时31分钟的太空行走,是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华裔航天员。1986年自由女神百年纪念时,他还和电脑大王王安、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一起,同获美国总统里根颁发的“自由奖章”。1989年,他又荣获美国宇航学会飞行贡献奖。
年龄越大越优秀
从美国航空航天局退役后,张福林把时间主要用来完善他早在20年前设想的热核聚变火箭发动机。在休斯敦的约翰逊太空中心,他带领一个科研小组研究利用氢气来产生足以驱动火箭升空的巨大热量。这种火箭的推进力十分惊人,相形之下,使用常规火箭发动机的太空飞船就像老牛拉破车。
张福林希望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他的发动机,将国际空间站重新推进入轨。因为空间站位于近地轨道,会因地球引力作用而逐渐下降,必须人为地将它升高,使它重新复位。如果这种火箭的表现令人满意,将被用来执行飞向火星的太空使命。
可以说,一如既往的激情、坚持不懈的斗志贯穿着张福林的航天生涯。在他的有生之年,人类很可能将会实现奔向火星的载人飞行,他希望届时自己能被选中执行这项历史使命。按照他的说法,医生越老越值钱,航天员也同样如此,“年龄越大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