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

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阵地动山摇般的轰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把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般的橘红色烈焰定格在了秋日的大漠天空。此刻,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能像海鸥那样飞行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img144

小时候,杨利伟的好奇心特别强,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有一次,他与小伙伴为了“火车长还是汽车长”的问题争论不休,于是干脆饭也不吃,直奔火车站去求证答案。

杨利伟的淘气也是出了名的,小时候的他没少给父母惹麻烦,比如他曾经为了试试叔叔做的竹片刀是否锋利,竟然把姑姑家种的一片葵麻都给削平了。不过小时候的杨利伟动手能力就很强,他制作的玩具在小伙伴中很受欢迎,比如他曾经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给弟弟做了一个玩具小车,小车不仅有半米多高,而且还像模像样的有木质的车轮和刹车,小朋友们都十分羡慕他的弟弟。

img145

和其他小男孩一样,杨利伟小时候也十分喜欢“探险”,有一年寒假,为了弄清距家四五十里山坡上的一座小山包里到底有什么,他和几个小伙伴瞒着家人一大早就出发了,等他们搞清楚那座小山包是一座烽火台想要返回时,天色已晚,更糟糕的是,他们还迷了路。在返回的途中,一个小伙伴还不慎掉进了结满冰的河沟,等他们费力把小伙伴拖上岸,又饿着肚子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回到家时,已经大半夜了。

淘气归淘气,在学业方面,杨利伟却从没让父母操过心。从小学到高中,杨利伟一直都是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1983年,空军到杨利伟的家乡招收飞行员,杨利伟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当时县里一共有1500多名同学报名,初选后剩下100多人,二选后又淘汰了60人,三选剩下20人,最后只选出了5个人,其中就有杨利伟。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高兴坏了,因为儿时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空中历险记

进入航校,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和训练,杨利伟终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强击机飞行员。从此,他尽情地在蓝天翱翔。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不过在他的飞行员生涯中,也有过几次险象环生的历险经历。

img146

一次,杨利伟在新疆参加强击机超低空飞行训练,当飞机飞越吐鲁番艾丁湖上空时,他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机身开始颤抖,仪表盘显示发动机温度急剧升高,并且转速迅速下降。凭借经验,他知道自己碰到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瞬间开始侧滑着往下掉,而且在这危急时刻,飞机与地面的无线电信号也被绵延的天山隔断了,只能通过其他飞机传递信息。此时,飞机开始剧烈颠簸,玻璃窗发出“嘎嘎”的碰撞声,机舱内甚至还窜出一阵浓烟,干扰了他的视线。难道要弃机跳伞?倔强的杨利伟不想放弃,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飞机安全开回去!

他努力控制住操纵杆,慢慢收油门,让这架只剩一台发动机的大家伙缓慢爬升,因为横亘在他面前的是巍峨的天山山脉,飞机必须升高到1500米才能飞越高山,才有可能回到基地。就这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飞机擦着山脊呼啸而过,最终安全回到跑道。

当杨利伟从飞机上下来时,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湿了,战友们纷纷跑上来和他拥抱,又是钦佩,又是感动,部队首长当场宣布给他记三等功。

经历了这次严峻的考验后,杨利伟告诫自己:遇事千万不能慌张,沉着冷静是一个飞行员必备的心理素质。而这也是成为一名航天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经受航天员“魔鬼训练”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他万万没有想到,儿时的飞天梦,会飞得那样遥远,竟然要飞向遥远的太空。

img147

由于太过兴奋,杨利伟提前了三天到医院报到,医院的准备工作还没做好,护士开玩笑对他说:“你也太积极了吧?”他则笑着回应:“当航天员能不积极吗?”

是啊,能够入选航天员队伍的确不易。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坐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达到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起,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魔鬼训练”生涯。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是奉献和牺牲。

img148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杨利伟首先面临的是航天员基础理论学习。要学的课程非常多,天文学、天体力学、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心理学、外语以及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有关知识等都要学,涉及30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杨利伟说:“好多知识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困难。”

杨利伟的文化基础在这批航天员中并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吃苦,善于钻研。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考试杨利伟就得了93分,除了两位曾经在俄罗斯培训过的航天员外,杨利伟的成绩在新入选的航天员中名列第一。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然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特殊的身体素质,接受严格的特殊训练。

在普通人看来,太空是神奇而美妙的,但是对于要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又是残酷的。这里没有重力,没有氧气,没有水,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要素。而为了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里经历超重、失重相互交替的过程。

要克服这些障碍,除飞船必须具备适合人生存的条件外,航天员必须进行航天环境适应、任务模拟、救生与生存等专门训练。

img149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仅以其中的“超重耐力”训练为例,在飞船处于弹道式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将达到8.5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重量近10倍的压力。通常情况下,这很容易造成人体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生命。要“飞天”,就必须通过训练来增强人的超重耐力。

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里进行。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坐进一只由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千米高速旋转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提问,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img150

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摁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他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杨利伟的教练这样评价他。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个人体验的方法去练习,及时与教员沟通,总结经验,慢慢地琢磨出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严格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非常严格的老专家自豪地说:“杨利伟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img151

8时59分,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气氛凝重,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监视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因为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达到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随着一阵地动山摇般的轰鸣,“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把一团巨大的蘑菇云般的橘红色烈焰定格在了秋日的大漠天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当飞船进入太空轨道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是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己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img152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美好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这次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非常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特别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

面对荣誉,淡然处之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

img153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直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间。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起,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己在太空的情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保持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征服太空归来之后,杨利伟一直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忙碌。2005年,杨利伟出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2008年7月22日,他晋升为少将军衔。除此之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2008年8月6日,奥运火炬开始在北京市传递,他作为首棒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

面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正如他在祖国和人民给予他“航天英雄”称号时所说的:“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努力工作,时刻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