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围介入治疗期的护理
第二节 骨科围介入治疗期的护理
围介入治疗期是指以介入治疗为中心,从确定手术日起到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它包括治疗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护理评估
(1)一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过敏史。
(2)现病史 本次发病的诱因、主诉、病情摘要、症状和体征。
(3)既往史 有无其他系统的疾病。
(4)介入手术耐受性评估
1)耐受性良好 全身情况良好,重要脏器无器质性病变,介入治疗对全身影响较少。
2)耐受不良 全身情况差,所患疾病对全身影响明显,或重要部位有器质性病变,功能濒临或已经失代偿,需要经过全面、积极准备方可接受治疗。
(5)心理情况 介入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争取得到患者和其家庭的支持。
2.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是用于骨科病人的一种新的创伤性诊断和治疗方法,患者对新的治疗往往产生顾虑,担心预后,对术前的各种辅助检查不理解。部分患者有恐惧感,还有部分患者则认为类似普通的放射学检查而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因此,手术前的心理护理是规范化护理的重点。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安慰、鼓励性语言多与患者交流,向患者讲述同类病种的治疗效果,简述该治疗的基本步骤,使其了解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消除顾虑,说明麻醉方法,积极配合治疗。安抚患者恐惧不安情绪,摆脱焦虑不安等负面心态的影响,鼓励病人树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完善术前检查 主要是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测定,出、凝血时间等,特殊病人按病情需要检查心电图、胸透等,必要时做CT、磁共振等。
(3)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一般需要卧床12小时,术前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及肢体制动。
(4)穿刺部位备皮,根据介入治疗所选的穿刺部位做相应的皮肤准备,最常用的穿刺部位为腹股沟区,备皮范围是脐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感染、破损等。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与术中和术后相鉴别。
(5)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并作好记录。
(6)进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术后便秘导致腹压增高引起穿刺点出血;停用延长出血时间及显影的药物。
(7)术前4小时禁食,如需全麻,术前12小时禁食、禁水,以防止在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误吸。
(8)术前半小时用镇静剂。
(9)术前一般准备 术前测量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如发现异常,应通知医师做好相应处理。协助患者身高、体重,以备术中计算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病情术前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0)术前用品准备
1)环境准备 严格消毒手术间,为病人准备清洁、温馨、安全的手术环境。
2)物品准备 根据病情准备相应的导管、导丝、血管鞘、高压注射器等介入手术所需物品。
3)药品准备 生理盐水、利多卡因、肝素钠。另外,根据病情需要准备化疗、溶栓、抗过敏、止吐等药物。
二、术中护理
1.使患者取平卧位,双手自然放置于床边,告知患者术中制动的重要性,根据介入手术的需要更换体位,但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工作,安抚病人的不安情绪,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2.做好患者的放射防护,在不影响诊断、治疗的前提下,用铅衣保护患者的非手术部位和视野区。
3.静脉输液、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双侧腹股沟术野消毒并铺单。
4.严格无菌操作,准确传递术中所需物品和药物。配合医师和技术员完成造影、治疗等工作。使用前再次检查物品器材的名称、型号、性能和有效期,确保完好无损。术中所用药物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无误后方可使用,并保留安瓿再次核对。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协助处理,确保患者安全完成检查和治疗。
6.急救药品及药物应准备齐全,放置合理,方便取用。
7.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与护理 术中导管、导丝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易发生血管痉挛,处于高凝状态及未达到肝素化的患者可发生血栓或栓子脱落。术中护士应定时检测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
(2)对比剂过敏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非离子型对比剂的广泛应用,使对比剂过敏的发生大大降低,但仍是过敏反应中最常见的原因。发现患者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头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惊厥、休克和昏迷时,应考虑过敏反应的发生,重度可危及患者生命,要引起护士的高度重视。
(3)疼痛的观察与护理 术中栓塞剂或化疗药物到达靶血管时,刺激血管内膜,引起血管剧烈收缩,随着靶血管逐渐被栓塞,引起血管供血区缺血,出现组织缺血性疼痛。重度疼痛可根据医嘱在术前、术中注射哌替啶等药物,以减轻疼痛。
8.手术结束,协助医师压迫包扎穿刺点,护送患者平车安返病房。
三、术后护理
1.术后交接班:介入治疗结束后,将病人送回病房,并将患者的情况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共同检查患者的神志、穿刺点、肢体温度、动脉搏动、输液、用药等内容。
2.穿刺点加压包扎,术后患侧肢体常规制动8小时,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患侧皮肤温度及末梢血运情况。每30分钟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1次并记录。
3.遵医嘱定期测量血压、脉搏,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病情变化,观察其语言、意识功能和有无肢体运动障碍。
4.术后遵医嘱进行抗炎和支持治疗,预防感染,促进病人康复。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肿
原因:穿刺点加压时间不够、溶栓药物使用剂量过大及提早活动等。
处理:可延长加压包扎时间,患肢制动24~48小时;严格控制溶栓药物的剂量,如有出血立即压迫止血。血肿一般可自行吸收,也可在48小时后局部热敷,加快其吸收。
(2)动脉血栓形成
原因:多次反复穿刺使血管内膜严重破坏,内壁不光滑,或术后穿刺处长时间压迫止血等因素所致。
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肤色苍白,肢体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处理:术中避免一处反复穿刺,穿刺处加压包扎时压力适中,至24小时撤除;加压包扎期间观察患肢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强弱。如有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迷走反射
原因:靶动脉严重痉挛,栓塞过度,长时间禁食。
症状:短时间出现神志淡漠,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湿冷,脉搏缓慢,血压下降。
严密观察,及时提醒及协助医师处理。
6.出院指导
(1)饮食指导,加强营养,禁烟、酒、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
(2)防止剧烈运动,避免扭伤、跌伤等。
(3)坚持遵医嘱用药,不能滥用其他治疗手段和药物。
(4)根据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