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
请注意1 400元的费用(200元的公用事业费和1 200元的工资)减少了留存收益的数额,其最初余额是2 200元,为1月最后一个星期的营业收入。现在的金额是800元,为同期营业收入和费用之差。从中可以看出,收入增加了所有者权益,费用减少了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留存收益的变化。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不论哪一项交易(经济业务)的发生,均未破坏资产总额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平衡。
一个企业里的经济业务虽然复杂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项目之间发生此增彼减相同金额,双方保持平衡;
第二,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此增彼减相同金额,双方保持平衡;
第三,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同时增加相等的金额,双方保持平衡;
第四,经济业务发生,引起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同时减少相等的金额,双方保持平衡。
以上说明,任何经济业务发生,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由于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过来讲,按照这一平衡原理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可以清楚地反映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各种会计信息。
2.2 会计科目与账户
2.2.1 会计科目
1)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会计科目是指按经济内容或用途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所作的进一步分类。
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但这六大会计要素只是对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还显得过于笼统和粗略,难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例如,存货和固定资产都属于资产,但它们的实物形态和经济用途各不相同;应付账款和长期借款都属于企业的负债,但它们的形成来源和偿还期限各不相同;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都属于所有者权益,但它们的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式各不相同。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要求了解每一类会计要素的总括情况,而且要求了解详细情况,因此,有必要对会计要素作进一步的分类,这种进一步分类的项目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账簿的基础,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第一个环节。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进行科学分类,可以将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地加以登记,为将其转化为有条理的会计信息提供条件。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科目是通过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附录规定的,它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
2)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为了正确地使用会计科目,更好地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保证各单位取得经济管理所需要的核算指标,并按规定的核算内容检查会计账目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设置会计科目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的内容。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其设置应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对象的全部内容,不能有任何遗漏。同时,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反映会计对象的特点。除各行各业的共性会计科目外,还应根据各行各业会计对象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
②既要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要符合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核算资料应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满足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方针政策的需要;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及有关方面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作出准确判断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兼顾对外报告信息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并根据需要提供数据的详细程度,分设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也称一级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科目,明细分类科目(包括二级科目、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进一步分类,它提供的明细核算资料,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③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会计科目的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本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例如,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为了反映和监督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核算中应单独设置“预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即把预收、预付货款的核算从“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分离出来。还有,随着技术市场的形成和专利法、商标法的实施,对企业拥有的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变动情况,有必要专设“无形资产”科目予以反映。但是,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
④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所谓统一性,指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应根据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统一的规定,以保证会计核算指标在一个部门乃至全国范围内综合汇总,分析利用。所谓灵活性,指在保证提供统一核算指标的前提下,各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管理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做必要的增补或简化。根据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实际上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⑤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并要分类、编号。每一个会计科目都应有特定的核算内容,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对每一个科目的特定核算内容必须严格、明确地界定。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其核算的内容相一致,并要含义明确,通俗易懂。科目的数量和粗细程度应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业务的繁简和管理的需要而定。
根据上述原则设置的会计科目才能够保持其科学性。根据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以及2014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列示会计科目详见表2.10。
3)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的设置并非是孤立的,就某一个单位来说,会计科目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个完整指标体系。为了正确地掌握和运用会计科目,必须对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对会计科目进行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它,并把全部会计科目划分为各种类别。
①按会计要素分类。就是按会计科目所核算的经济内容与会计要素的联系分类,它是最主要的分类。表2.10中所列会计科目,就是按会计要素的分类,它包括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研究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的分类,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如何设置科目以及提供核算指标的规律性,以便正确地运用科目,为经济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指标体系。
②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核算资料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会计核算能够提供一些总括的指标,而且要求会计核算能够提供一些详细的指标。为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上述各类会计科目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形成不同层次的科目,提供各类经济活动的详细资料。一般情况下,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类:
a.总分类科目。也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所做的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性核算指标的科目。如“固定资产”“原材料”“实收资本”“应付账款”等。
b.明细分类科目。也称明细账科目或明细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和具体的核算指标的科目。如“应付账款”总分类科目下按具体单位分设明细科目,具体反映应付哪个单位的货款。
如果某一个总分类科目包括的明细科目较多,可以在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之间增设二级科目,形成总分类科目、二级科目、明细分类科目三个层次,也称为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必要时还可设置四级科目、五级科目甚至更多层次的科目。例如,在“原材料”总分类科目下,按材料类别设置“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等二级科目。在每个二级科目下再按照材料品种、规格设置若干级别的明细分类科目。
表2.10 企业会计科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