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建筑二论·斗栱的起源与发展》简介
《明清建筑二论·斗栱的起源与发展》这本书是由汉宝德创作的,《明清建筑二论·斗栱的起源与发展》共有27章节
1
明清建筑二论
...
2
明清文人系之建筑思想
...
3
一 从明清建筑的低潮说起
中国艺术史中最受史家低估的是明清阶段的艺术,而索性被卑视甚至于不屑一顾的,是明清之建筑。这个态度的来源是基于一种看法,即中国系的建筑,到明清两代,已近尾声以至无...
4
二 南方建筑之传统
地域的观念是研究美术史的人所必须具有的。这不仅是因为古时交通不便、种族各异,地理位置造成的空间距离使得各部分美术的发展均有其独特之风格;而且地理情势的不同使物质...
5
三 《园冶》与《长物志》中的建筑观
如果我们拿计成与文震亨代表南方传统对环境设计的看法,大体上,我们可以整理出一些思想脉络来,聊以为南方系建筑作思想与理论的解说。下面的解释与分析虽难免草率之嫌,但...
6
四 南系建筑思想的病态
在上文中,我们相当仔细地分析了文震亨与计成两人所代表的南系建筑思想。我们觉得他们代表了我国知识分子在明清两代对我国建筑思想上的贡献,并说明了他们对建筑艺术了解的...
7
明清建筑的形式主义精神
...
8
一 结构的机能主义的错误
在上文中,我曾就一般美术史家之所谓“明清建筑之低潮”一说,加以批驳,其中提到数十年来,我们对明清宫廷建筑的看法是犯着一种结构的机能主义的错误。戴着这副眼镜的人,...
9
二 明清建筑形式主义的倾向
在讨论其价值前,我们要先了解明清宫廷建筑在形式上演生的事实是怎样。我们知道,明初诸帝,自洪武至永乐,颇以驱除鞑虏、重建唐宋的制度为己任的。明初的若干气象,有一些...
10
三 大木结构的形式化
大木结构的“退化”是明清建筑受指责的主要原因。让我们选几个比较重要的例子,以说明这些退化的现象何以有所失亦有所得。为求先解决争执最炽烈的部分,我们将自最令人注目...
11
四 彩画之制度化与系统化
在贬抑明清建筑的言论中,没有人提出色彩的问题。也许是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下,色彩只是装饰,未足重视(40);也许由于清教徒观念时代的建筑史家尚未能注意到明清建筑以前...
12
五 细部的精致化
一般说来,中国之建筑,是一种粗麤的造物。伊东忠太以日本人之细腻,早已觉察到中国构造之恶劣。(45)这一点并不表示国人不喜细巧之物,完全相反,国人对细巧十分爱好,...
13
斗栱的起源与发展
...
14
自序
研究斗栱的人多是出于一种癖好,我也不例外。对于一个非专业建筑史家,斗栱是一个有趣而通俗的题目,所以这个题目吸收了我在“正”事之外大部分的时间。 这篇论文与《明清...
15
起源
...
16
一 前言
在中国建筑中,斗栱是一个很奇特的东西。一方面它是有着极为神秘的色彩的构件,使得一般观众感到无比的华丽,另方面使建筑的行内人士,包括执业的建筑师与建筑史家,感到无...
17
二 汉代遗物上的斗栱
汉代的遗物,在我手边与斗栱有关的材料有四类:一为明器,二为沂南画像石,以及较早期发现的四川石阙,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画像石刻(7)。一般说来,第四项材料非常图案化,...
18
三 汉晋赋上有关斗栱的解释
汉代的遗物虽然不多,但在《昭明文选》上有几篇描写有关汉代及其稍后的城市与建筑的文字,应该加以讨论。这不仅是因为该等文字是直接以城市或建筑为对象的,而且我国是重文...
19
四 斗栱之西方来源论
由于民国以来我国建筑史家之著述,国人已经习惯以机能主义的观点看我国建筑之斗栱(21)。这个角度因大量唐宋遗物之发现,推演分明,得到相当坚实的证据,大体上可以作为...
20
五 六朝时代斗栱发展之谜
六朝时代是中国民族暴露在外来民族侵袭之下的时代。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外有异族文化成分的渗入,内则有南方地区文化的成长,对于形成唐宋以后之文化型态,六朝时代无疑是...
21
六 一斗三升的结构意义
何以言之?一斗三升在六朝期间已成为一种条带式的装饰,因而有固定化的倾向。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很小,充其量不过是在构造上刚固了柱梁的节点,这样的形式若不经由革命,很难...
22
七 曲线与昂的出现
我国建筑最惹人注目,被中外人士认系最大特点的,是它屋顶上的曲线。自外人东渐,开始对我国建筑发生兴趣以来,即为此外形所迷惑,并因而想象出不少的理由来,假定它的起源...
23
发展
...
24
一 华栱之产生与昂之推演关系
自南北朝末年以后,我国建筑之斗栱系统进入一个新纪元。遗物虽然很少,但在日本奈良的建筑组,以及敦煌石窟寺之壁画,加上大雁塔门楣上有名的石刻,可以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
25
二 慢栱与补间铺作之发生
在讨论斗栱系统作为一种构造部材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的错误,是过分偏重斗栱之出挑的功能,而忽略了其他的作用。以宋《营造法式》之五铺作斗栱为例,其所需要之构件包括各斗...
26
三 唐后北疆民族之自由创作
慢栱之发生与补间之出现,是斗栱横向发展的两大步。在它们初创的9世纪,匠师们大约感受到新发明的愉快,同时亦体会到一些困难。由于在这个时代,形式主义的精神尚未具有支...
27
四 则律时代
进入10世纪以后的我国建筑,在斗栱系统有一很大的改变,即斗栱的功能自柱头铺作转移到补间铺作,这是开启宋代以后建筑发展的真正原因。 此前我们关于斗栱起源的讨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