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过去被平遥县政府等部门使用,前些年政府部门退出,县衙建筑按照古代格局复建,后作为县衙博物馆开放。

978-7-111-46846-2-Chapter01-27.jpg

平遥县衙位于古城西南部衙门街中段路北,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清县衙办公场所。始建于北魏,据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的《山西通志》载,现保存最早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衙署坐北朝南,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二百余米,东西宽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平遥县衙过去被平遥县政府等部门使用,前些年政府部门退出,县衙建筑按照古代格局复建,后作为县衙博物馆开放。

978-7-111-46846-2-Chapter01-28.jpg

县衙中轴线上有六进院落。从南往北依次是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和大仙楼,房屋200余间,现在基本按照原样恢复。大堂是知县处理公务的主要场所,也称官阁,阁上悬有“明镜高悬”匾额。二堂是知县日常办公场所,一般的民事案件在此审理。和当时的中央政府部门对应,县衙的办事机构里也有“六部”。大仙楼左右厢房是县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办公房。县衙内还有土地祠、监牢、马王庙、十王庙等。明清两代有149任知县在此为官。

县衙主要建筑均有楹联,这对理解古代政治生态和官民关系有现实意义。如大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二堂楹联:“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内宅联:“治赋有常径,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每天10:00、11:30、15:30,县衙内有3次“县太爷升堂审案”的表演。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前去观看。

978-7-111-46846-2-Chapter01-29.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1-30.jpg

实用信息

政府街

0354-56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