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太谷的平凡岁月

洗尽铅华,太谷的平凡岁月

时光荏苒,晋商的往日辉煌虽已不在,但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在太谷的街道和政府办公场所还可以看到金“太谷欢迎您”建“设和谐金太谷”之类的口号标语,普通太谷人也仍然津津乐道家乡的晋商往事。

978-7-111-46846-2-Chapter06-1.jpg

晋中地处汾河中游冲积平原腹地,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晋商自清代中期开始进入事业的鼎盛期,他们都在县城和家乡兴建豪华宅邸,平遥、祁县、太谷各县兴旺一时。人们常说“金太谷、银祁县”。太谷县由于曾出了近代名人孔祥熙而闻名海内外。清末民初的太谷老街号称中国的“华尔街”,可见当年晋商金融事业的繁盛。

时光荏苒,晋商的往日辉煌虽已不在,但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在太谷的街道和政府办公场所还可以看到“金太谷欢迎您”“建设和谐金太谷”之类的口号标语,普通太谷人也仍然津津乐道家乡的晋商往事。

驻足三多堂

在目前已经开放可参观的晋商大院里,三多堂是面积最小的一个。其实太谷第一大户曹家的宅第本按福、禄、寿、禧四字构建,原有规模巨大,但目前只有外形如寿字的“三多堂”保存完整,人们把这里称为曹家大院。太谷曹家和其他晋商大院的主人的发迹轨迹不同。早在清兵入关前,他们的祖辈曹三喜,已在关外把贸易做得红红火火。随着清朝统治全国,曹家的生意更是通达四海。清代中期,曹家的商业王国已涉及金融、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发达后的曹家在太谷县城和家乡广建宅第。现在的三多堂只是其中的一处,面积虽小,但堂内展出了大量藏品,观赏性很高。

978-7-111-46846-2-Chapter06-2.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3.jpg

由于各种原因,来三多堂的游客很少,最明显的是与邻县祁县乔家大院的差距太大,这一点在曹家大院门口便看得很清楚。

978-7-111-46846-2-Chapter06-4.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5.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6.jpg

由于各种原因,来三多堂的游客很少,最明显的是与邻县祁县乔家大院的差距太大,这一点在曹家大院门口便看得很清楚。相比乔家门口曾几百米长的摊贩和门脸房,北洸村三多堂周围连个像样的小卖店都没有。汽车进村要穿过一处铁路涵洞,据说这个洞的通过高度不够,很多旅行社的大巴车难以开到三多堂大门。如此一来,大批旅游团就不选择来这里参观了。前几年《乔家大院》等影视剧其实也曾多次在三多堂取景,但受益最大的还是乔家大院。不过这样的情况却十分适合自助游的群体,没有旅游团的人群和喧闹声,大家可以在大院里慢慢溜达着,边看边拍。

三多堂的正门本是南门,属危房,已经封闭,现在改走旧时不常用的东门。东门内是东西向的通道,60多米长,尽头是西门,门上阁楼是神祖阁,存放曹家先辈创业时的用具,如扁担、推车等。原有一副对联,上联“推车扁担开创三泰商号”下联“三泰商号经营推车扁担”横批“饮水思源”。通道南侧的几个院子是戏台、客房、书房等场所。北侧则是三座相对独立又可以互通的院落,供主人的家庭成员居住,从东到西依次是多寿院、多福院和多子院。门外均为双柱飞檐门楼。三多堂在通道两侧布置院落,密集排列在一起的格局和乔家十分近似,这个模式也是晋商大院里常用的,各家大同小异。三多堂在通道两侧布置院落,密集排列在一起的格局和乔家十分近似,这个模式也是晋商大院里常用的,各家大同小异。

978-7-111-46846-2-Chapter06-7.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8.jpg

三座主院后楼砖墙高度达到17米,已远超平遥县城城墙12米左右的高度,从外面看似是一座堡垒。宅子对外封闭,内部则有循环系统,如对降水的处理,院落地表都进行了排水设计,向通道一侧的倾斜面使雨水能较快流出。我去的这天上午正遇到工作人员清洗院里的水缸。他们把缸里的水直接倒向地面,然后接上水龙头冲刷水缸。水在地上很快流向水口,进入通道。最里一进院的水也是通过水口依次流到靠外一进院,最后都归到通道中排出院外。

978-7-111-46846-2-Chapter06-9.jpg

绣房院为一进,是未婚小姐的闺楼,这里的陈设基本复原了旧时大户人家的房间布置。多福院的结构和布局与多子院相同,也是两进院,过厅中的百寿屏风最有名。多福院和多寿院的正房也是三层楼。

978-7-111-46846-2-Chapter06-10.jpg

这三个大院均为穿堂大院,内含15个小院,是整个大院的主体,虽然建造年代不同,但风格一致。多子院分前后两进,一进院正房内陈设长条供桌、八仙方桌、靠椅茶几、中堂条幅、古董瓷瓶……这是个传统的中式客厅,很眼熟,细想想,原来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在驻地会见李云龙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家具布置都没变。二进院正房为3层,2~3层是珍宝展览,其中有几件展品是曹家传家宝。多子堂东和多福堂西中间夹着“绣房院”。绣房院为一进,是未婚小姐的闺楼,这里的陈设基本复原了旧时大户人家的房间布置。多福院的结构和布局与多子院相同,也是两进院,过厅中的百寿屏风最有名。多福院和多寿院的正房也是三层楼。从多福院可登上楼顶,这三个院子正房上各有一座以后山墙为北墙、其他三面通透无墙的三开间敞轩。多福、多寿两院楼顶相通,敞轩为悬山顶。多子院楼顶与其他两个院不通,敞轩是歇山顶。三敞轩凌空飘逸,在这里凭栏远眺,曹家和村落尽收眼底。平日里有护院值守,逢节庆天好的夜晚也是家族聚会赏月之地。曹家人喜欢新鲜事物,山西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第一辆汽车都出自曹家。曹家还喜欢收藏。据说日军从三多堂拉走各类物品,曾动用了几十辆车,其中很多至今仍下落不明。三多堂里现在所见物品,一部分是曹家原物,一部分是文物部门征集自晋中地区的藏品。

978-7-111-46846-2-Chapter06-11.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12.jpg

管理部门利用三多堂的空间开设展厅,现有曹家经商史、明清家具展、珍宝馆、赵铁山真迹展等内容。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少价值不菲的老物件。曹家人喜欢新鲜事物,山西历史上第一台发电机、第一辆汽车都出自曹家。曹家还喜欢收藏。据说日军从三多堂拉走各类物品,曾动用了几十辆车,其中很多至今仍下落不明。三多堂里现在所见物品,一部分是曹家原物,一部分是文物部门征集自晋中地区的藏品。现在的三多堂博物馆收藏有400多件明清家具、2000多件瓷器。其中,珍品有翡翠烧鸡、翡翠羽毛镜、号称为慈禧太后所赐的金火车头等。各院房间里的明清木家具陈设也十分珍贵。曹家木家具中最有价值的是百寿大屏风。在三多堂收藏的宝贝中还看到有个紫檀木桌曾送到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当时的证书也一并放在展示柜里。其实,三多堂博物馆里价值连城的宝贝很多,根本无需这些节目来“鉴赏”,如元代珐花梅瓶、辽代瑞兽都是少见的精品。

三多堂看起来不大,但院落里的动人之处却很多,驻足两个小时是很值得的。

孔祥熙生活过的地方

如果说曹家是太谷老晋商中的佼佼者,那么孔祥熙家族则在近代太谷晋商中因官商一体而最有名。孔家本无多大商业背景,孔祥熙凭借个人的聪颖好学和受晋商重镇的浸染,得到教会推荐,赴美求学。孔祥熙自美国留学回国后,最初热心教育事业,城东的现山西农业大学就是在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在大学里还可以看到百年来的多组中西合璧建筑,大屋顶、砖石房屋,有取暖设备。这是一所县城边上的省重点大学。正当毕业的季节,喷泉边,身着毕业服的学生们在合影。中午,我去学校里的丁香苑餐厅吃饭,听邻桌的两个女孩子在回顾上午刚结束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又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自己。

978-7-111-46846-2-Chapter06-13.jpg

孔祥熙自美国留学回国后,最初热心教育事业,城东的现山西农业大学就是在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在大学里还可以看到百年来的多组中西合璧建筑,大屋顶、砖石房屋,有取暖设备。

978-7-111-46846-2-Chapter06-14.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15.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16.jpg

崇圣楼是校内最老的建筑,据说有280年历史,原是天后宫,为孟家花园的一部分。后被孔祥熙建立的学校改为供奉孔子之用。除这座建筑上锁以外,其他老房子仍作为学校的办公用房正常使用。从清末到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抗战前,学校一直有所兴建。现存的有二层独栋以及三层办公楼。二层独栋装饰华美,琉璃瓦、高高的飞檐、花窗,据说宋霭玲当年曾在此居住。她曾担任过铭贤中学的英语教师。校园里散布的十几栋小院让我记忆深刻,中式坡屋顶,西式红色外墙,铁栅栏圈起的小花园里精细的花草,几乎落地的大窗、白色的窗栏杆,美观和谐。我正拍照,一个外国年轻人拿着钥匙径直开了一座红房子的门走了进去。旁边的标志牌子上写:外国专家宿舍xx号。收拾得最好的一处小院好像是学校的办公用房。这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人羡慕。

校园里散布的十几栋小院让我记忆深刻,中式坡屋顶,西式红色外墙,铁栅栏圈起的小花园里精细的花草,几乎落地的大窗、白色的窗栏杆,美观和谐。

978-7-111-46846-2-Chapter06-17.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18.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19.jpg

孔祥熙不仅为太谷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更是当地著名的企业家。在鼓楼西大街上有他创立的祥记公司,在上官巷里还有处他的旧宅。这处宅子是1930年他从有家族亲戚关系的孟家买过来的。和著名大院比,这所宅院,亮点不多。宅子里有政治意味的是1934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来太谷曾住过一晚的房间,现代人试图复原当时的场景,但历史人物的蜡像还是显得粗糙。客厅宽绰,卧室狭小。按说当年的“第一夫妻”即使担心安全问题也不至于挤在一张小床上,或许是现今格局已非当年旧貌。院内现有孔祥熙生平展、中国历代货币展、珍贵文物展以及中国革命货币展,在这里搞金融货币展览,与孔祥熙担任多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经历很贴切。大多数藏品都是现任馆长叶耀中的个人收藏,展品的最大特点是全,从古到今几乎全部涵盖,有很多特殊币种非常罕见。馆长还有很多文物收藏,因为地方有限,都堆放在一间正房里。其中最有趣的两件,一个是号称在做“孕妇操”的出土俑,另一个是俗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石雕。屋子里的文物太多,铜镜、瓷器、木器、石像、牌匾……房间里那几扇木雕隔扇上的高浮雕花草的做工也极其精细。转到后院,正房赏花厅里摆着数件木器家具。这样的大柜在北京紫檀博物馆里不可能亲手触摸,而在这里则可以。一件大柜的锁上有7个铁圈,上面的字可组合调换。我对上一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原来是七言绝句。看来,百年前的家具上也被赋予了教育功能。后院里的小亭子上原有清代书法家赵铁山的题匾“陶然亭”,据说是当年孔二小姐喂鱼的地方。如今小姐早已不在,牌匾也不知去向。

978-7-111-46846-2-Chapter06-20.jpg

馆长还有很多文物收藏,因为地方有限,都堆放在一间正房。其中最有趣的两件,一个是号称在做「孕妇操」的出土俑,个是俗称「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石雕。

978-7-111-46846-2-Chapter06-21.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22.jpg

走出孔宅,小巷里还有些老院保持完好,作为日常住宅使用,孔宅对面的一个独院就是如此。这是一户祖先担任过御医的乔姓人家。

978-7-111-46846-2-Chapter06-23.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24.jpg

走出孔宅,小巷里还有些老院保持完好,作为日常住宅使用,孔宅对面的一个独院就是如此。这是一户祖先担任过御医的乔姓人家。从现存的匾额上也可以看出主人前辈的医生职业。现在的正房空着,主人和孩子都住在厢房。和其他大院一样,中间是木门楼和两侧矮墙砖雕,把院子分为了内外两部分。正房上的木雕精美,留有彩绘痕迹。这个保存完好但简单的院子或许本是一座大宅的组成部分。

寻访金太谷

太谷俗语说:“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心”。鼓楼又称大观楼,创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太谷老城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出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是老县衙旧址。在太谷旧城建筑中,商号占三分之一,从现在鼓楼周围老房子上的铭牌也可以看出此地当年的繁华,百年前号称是“中国的华尔街”并不是虚夸。

傍晚的老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走进老街,可以看到各色的小本生意:小杂货店、理发店、洗澡堂子,基本能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求,和当年的金融业毫不相干。鼓楼南街的嘈杂中隐藏着无边寺和寺内白塔。无边寺为三进院落,塔为7级砖木结构,高40多米,为宋代风格。登塔可见古城面貌依然。

鼓楼两侧几乎每间门面房的墙上都挂上了原是某某旧址的标志牌。以鼓楼为中心的街道,还多少可以找到些百年前繁华的影子。当时太谷的知名商家都在这里开店,现在,人们最耳熟的就是孔祥熙了。孔祥熙一支为官后迁居太谷,原居乡下。

老街上比较有看头的老宅还有两处。一个是西街上的云锦坊,这里是原孔祥熙开办祥记公司的旧址。现在,前厅是祥记公司,后院可以吃饭、住宿,原来的房屋被改为客栈。和平遥很多客栈类似,如果住在有露台的二层上感觉会比较好。这是太谷老街上目前唯一的一处新式客栈。据说是太谷本地人投资兴建的。

978-7-111-46846-2-Chapter06-25.jpg

傍晚的老街上人流熙熙攘攘。走进老街,可以看到各色的小本生意小杂货店、理发店、洗澡堂子,基本能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求,和当年的金融业毫不相干。鼓楼南街的嘈杂中隐藏着无边寺和寺内白塔。

978-7-111-46846-2-Chapter06-26.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27.jpg

山西太原人姜伟生意成功后在太谷买下了这个院子。当年,这座院落是曹家「天万元」票号所在地。几年间新主人在保持旧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老院再现活力,这也是太谷老街上第一个老院修复的案例。

978-7-111-46846-2-Chapter06-28.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6-29.jpg

另外一处是东街上的52号。山西太原人姜伟生意成功后在太谷买下了这个院子。当年,这座院落是曹家“天万元”票号所在地。几年间新主人在保持旧格局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老院再现活力,这也是太谷老街上第一个老院修复的案例。52号不对外,如果要参观只能碰运气,看主人是否在家且有空。

太谷人热情而质朴,走在东街上,一对中年夫妇提着菜篮子,问我:“你这是找啥呢?”“我找52号。”他们好像也不太清楚,就让我按照门牌顺序找。“你是来旅游的吧?咋没去平遥到太谷来了?我们这儿的老城墙以前比平遥的好。”太谷人对曾经的辉煌记忆犹新。

太谷老街比平遥的老街规模小很多,走了不远,眼前的旧时宅门变成了现代化的楼房市场,前面的马路就是过去南城墙的位置。太谷很多人文景观已被现代化的表象遮挡。蓬头垢面的老街肯定不是当年“中国华尔街”的原貌,但冒进开发肯定将让老街走样。尊重现实,局部还原老街,我们的金太谷是有晋商风范的,是原生态的,当然,最好也要符合现代口味的人文旅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