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逛昭馀

听故事,逛昭馀

昭馀镇作为祁县县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古城墙在2世0纪被陆续拆除,但「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十大院」的格局基本保存了下来。

978-7-111-46846-2-Chapter05-1.jpg

昭馀镇作为祁县县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古城墙在20世纪被陆续拆除,但“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四十大院”的格局基本保存了下来。老城的东、西、南、北四条主街比太谷和平遥老城的街道都显得宽些,十字交叉口上也没有常见的鼓楼一类的建筑。问了些当地朋友,个中原因仍不得而知。站在街心,一览无余,能直望到街尽头翻新的牌坊,视野极佳。

从统一的保护建筑牌到统一的路灯,可以看出祁县老街在逐步完善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基础工作。从东面的昭馀牌坊下进去就是东大街。街上大部分房屋的墙上都挂着旧时老店铺的名牌。清中期以来,晋中数县的商业活动达到极盛。据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全祁县有各类店铺千余家,其中在县城有236家。按照商业经营活动区域划分,祁县商帮大致可以分为旅蒙、东北、湖广川贵等支。老街是县城最繁华的核心区,大多数老门面应是晋商票号店铺、大户人家的住宅、往来客商的宾馆一类。渠家大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巨宅。

978-7-111-46846-2-Chapter05-2.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5-3.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5-4.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5-5.jpg

昭馀老街现在的业态说明,晋商金融大鳄的辉煌早成风中往事。平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平遥只有一个,无法复制。

晋中的温差很大。中午在乔家院子里出汗,傍晚的祁县老街却刮起了二三级风,且有变大的趋势。在十字街口东北角原名“荣华楼”的老房子里(现为肉铺),伙计们挂上门板,师傅在处理手上最后的工作。记得几年前,这里的工作间还没有空调,热天时伙计们都打赤膊忙碌。在街上走走,看到的都是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店,食品蔬菜店、杂粮店、熟食店、馍铺、杂货店、小饰品店、服装店、理发店、诊所药铺、五金店混杂在街上,穿插着看到古玩店、小书店,就是没看到一家金融机构。昭馀老街现在的业态说明,晋商金融大鳄的辉煌早已成风中往事。平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平遥只有一个,无法复制。太谷、祁县没有平遥的机遇,基本条件也不具备,城墙和老街功能的完整性、整体建筑群保护程度无法和平遥比。如果盲目开发,就只能进入恶性竞争,砸“晋商文化游”的牌子,得不偿失。

两年后回到祁县老街,我惊喜地发现街巷路灯比过去亮多了,街面整洁程度也有明显提高。西大街上出现了古城里第一家在老屋基础上改造的“丹枫阁客栈”。老屋是一座标准的穿堂三进院,原为晋恒票号。新开张的客栈生意红火,二楼上是会议厅,会不定期举办晋商文化讲座。丹枫阁是明清之际祁县名士戴廷栻所建,曾是老城内的地标性建筑,三间四层,巍峨壮丽。当时,傅山、顾炎武等名人均曾来此相聚。用“丹枫阁”这个名字命名客栈可见老板的期望。店员大都是祁县本地人,不乏90后,干劲十足,意气风发。他们为祁县自豪,我也为老街的发展而高兴。

两年后回到祁县老街,我惊喜地发现街巷路灯比过去亮多了街面整洁程度也有明显提高。西大街上出现了古城里第一家在老屋基础上改造的「丹枫阁客栈」。

978-7-111-46846-2-Chapter05-6.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5-7.jpg

夜色降临,南大街上的高氏烧饼店灯火通明。几位老主顾在和店主聊天的同时还买走了刚出炉的烧饼。店主高师傅是位中年人,他说烧饼店是祖传下来的,到他这儿已是第四代了。这是处典型的家庭作坊,前店后厂,干净整洁。烤箱边有几位妇女在忙碌着制作烧饼。一位大姐在小电子秤上认真地称重,每个面团不多不少都要达到180克,小生意也一样遵循晋商的诚信原则。所有烧饼都要双面烤,两个大笸箩里盛着新出炉的烧饼,黄澄澄的,香气扑鼻。进门买烧饼的客人大多和高师傅认识。一位小商店的店主买走了几十个,原来他是买走要在自己的店里销售。一位中年妇女买了几十个走,她要去灵石看婆婆,每次去都要带上些高氏烧饼,“灵石那边没这个饼子,老人就喜欢这个口味”。老高的烧饼分咸、甜不同口味,我也买了几个,趁余温尚在,一口下去,满口酥软还有点儿脆,彻底征服了我的味蕾。我印象最深的是死面饼,那感觉正如店前的招牌上所写——“耐咬咬”。这是祁县土语,非常形象,我一下就记住了。路过一些小店门前也贴有“耐咬咬”的招牌,可见这是当地流行的主食。高师傅只在傍晚做耐咬咬,我赶得正好。据说,高氏烧饼制作工艺正在申请进入省非遗项目保护名录,这是件好事。

978-7-111-46846-2-Chapter05-8.jpg

路过一些小店门前也贴有「耐咬咬」的招牌,可见这是当地流行的食。高师傅只在傍晚做耐咬咬,我赶得正好。

978-7-111-46846-2-Chapter05-9.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5-10.jpg

高氏烧饼斜对面不远处是顾椿香油店。年轻的顾腾是第三代,顾椿是他的祖父。他说顾家来自南方,在这里为官后留下定居。确实,顾姓早在三国时期就是江南的大姓。顾椿香油是采用传统水代法制作的小磨香油,祁县现在仍然保存传统操作规范的只此一家,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后院的作坊内可以看到全套的制作工具,清洗池、炒锅、磨盘、用于搅拌的大锅,深深的油渍表明这几块磨盘都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过去是全人工劳动,一天出100斤油,现在部分环节采用机械设备,出油量提高了9倍,达到了每天上千斤但产量还是无法和现代化工厂的产量相比。香油店的客户大多是老城居民,很多都是邻居或熟人。小顾说他也在考虑通过网络渠道让更多人品尝到传统工艺制作的自家香油。每当走在这样的山西老街上,都有穿越回过去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出现。就祁县老街来说,那是百年前的某日,乔、渠两大祁县巨商家族在渠家大院戏台院里边看戏边谈生意的瞬间。

978-7-111-46846-2-Chapter05-11.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5-12.jpg

每当走在这样的山西老街上,都有穿越回过去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出现。就祁县老街来说,那是百年前的某日,乔、渠两大祁县巨商家族在渠家大院戏台院里边看戏边谈生意的瞬间。其实,古城里除乔、渠两家之外,还有其他晋商家族留下的众多老宅,如何家大院、正廉巷许家院、马家巷罗家院、姑姑庵巷范家院等。长裕川茶庄附近有多座晋商大宅,其中马家巷子北侧至少有3座独立院落当年都是何家大院的范围。东院门道山墙上的壁画还保存完好,主人是位老太太,把院子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但他们家已不是何家后人。很多老院已是杂院,结构也有破坏。走进老宅,淳朴的居民都很热情地向我介绍院子的过去。这些院落多已斑驳破败,但还能看到些旧日辉煌的痕迹。保护原生态的居住环境与保护老宅同等重要。值得庆幸的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建筑格局和日常生活习俗还在。

穿过老街的轿车带起一阵尘土,我连忙躲到一个大院门洞里,此时是北京时间20:30,老街上仍在营业的商家比两年前明显增多了。走出老街,面前的新建北路上还很热闹,都江宾馆对面、开业不久的家家利超市还在营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在的便利。路东的一大片土地已拆迁完毕,未来这里将是大型的商业中心。两年来,祁县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在迅速发展的时候,老街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它,让传统和现实在这里交汇。

978-7-111-46846-2-Chapter05-13.jpg

走进老宅,淳朴的居民都很热情地向我介绍院子的过去这些院落多已斑驳破败,但还能看到些旧日辉煌的痕迹。保护原生态的居住环境与保护老宅同等重要。值得庆幸的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建筑格局和日常生活习俗还在。

978-7-111-46846-2-Chapter05-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