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
没有平遥古城里的游人如织,只有长流水一样的北方老街巷的寻常日子,太谷老街是绝对的原生态。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太谷县城始迁今址,之后筑土为城。明万历四年(1576年)改砌砖城。城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在清代几经修缮。古城墙毁于20世纪50年代。太谷老城区街巷整齐,宅院讲究,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多数街巷横平竖直,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建筑规范、齐整。太谷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大街上过去商号约占三分之一,民宅约三分之二。晋商大户曹家、孔家的商业金融机构都将总部设立在老街上,以至20世纪民国初期这里曾有“中国华尔街”之誉,被民间称为“金太谷”“小北京”“旱码头”等。
值得庆幸的是,太谷城墙虽已不存,但城内以老街为核心的格局基本完好,相当一批老民居面貌依旧,仍具有使用功能。老宅院据统计还有150处左右。太谷的普通民居四合院,正房、厢房、下房均为三间。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多是正房五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富有之家的四合院除主人居住的正院外,还有偏院、后院、小园或车马院、厨房院、磨坊院等。四合院内多以方砖铺地,庭院中筑花栏墙,置盆栽花木,如夹竹桃、花石榴、腊梅等,大户人家还会培植些名贵花木。庭院中常可见大鱼缸,养鱼、储水,或植荷花、睡莲,都是北方四合院里的风景。
老街上的门脸房已经物是人非,现在经营的无非是些日常用品,但看到斑驳的房屋还和旧日一样,可以想象,百年前这里该是一番多么繁华的景象。没有平遥古城里的游人如织,只有长流水一样的北方老街巷的寻常日子,太谷老街是绝对的原生态。
太谷是百年前的全国首富
当年,太谷县近半数壮年男性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太谷商号遍及全国各大码头。从事的行业有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布匹、典当、粮食、杂货、副食、土产、麻铁、颜料、茶庄、客栈等,业务范围遍及全国和世界各重要商埠。民间流传有“金太谷,银祁县,平遥是些小买卖”的说法。光绪年间,东街、西街、南街上商号林立,比较著名的有协成乾、志诚信、世义信、锦生润、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等,连祁县、平遥的商号都在太谷开设分号。值得注意的是,太谷商号中的多数以经营大宗批发业务为主、零售为辅,可见太谷商人的实力。太原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这样记录太谷当时的富庶繁华:“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五百万金者一户,百万金者三、四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二十二日“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