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信寺
净信寺建筑类型丰富,庑殿顶以下,歇山、硬山、悬山、卷棚、攒尖、单坡顶等均有;琉璃装饰和牌匾、木砖雕精美。
据寺内碑记记载,阳邑村的净信寺创建于唐,历代重修扩建,道光年间进行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增建,现在这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就是那个时期留存下来的。2000年4月,大殿后墙根基1米深处发掘出高约90厘米的石佛头造像两尊,文物管理部门初步鉴定为北魏造像。结合阳邑村一带在隋朝之前长期是太谷县治所在,净信寺的历史或可从唐追溯到更早的北朝时期。
净信寺坐北朝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有两进院落。寺前立“福”字照壁,其后为山门兼倒座戏台。戏台、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楼、配殿等多座建筑均有年代可考。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是戏台、毗卢殿、大雄宝殿。戏台现分前后台,是净信寺的重要建筑,重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台基平面呈“凸”形,面阔三间,前台为单檐歇山卷棚顶,后台为悬山顶,以孔雀蓝琉璃覆顶。檐下悬道光四年“神听和平”匾。雀替是木刻二龙戏珠,两侧八字形排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华丽纤巧。檐下有匾,上书“神听和平”,由在内蒙古的晋商捐资,字为生铜铸造,极其精美,保存完好;典出《诗经·小雅·伐木》“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整个戏台装饰精致剔透,富丽堂皇。可见当年晋商对这些乡村寺院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财力支持。钟鼓楼檐下挂明代琉璃匾,黄底蓝字,上书“发鲸”“栖鹭”,笔法精彩、工艺精良,是琉璃佳品。前院东有看亭(两座)、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对称而立。后院东西厢是碑廊以及观音、地藏殿。后殿两侧是关公殿、承善祠。寺内各殿内尚存完好彩塑78尊,均为明清作品,色彩朴实、层次清晰。娘娘殿内供乳母神像,张嘴露齿,突破一般陈规,在寺庙造像里罕见。此外,寺内殿堂里有约180平方米的清代壁画,廊下保存唐代以来的碑碣30多通,对了解本地人文历史,艺术发展均有参考意义。
净信寺建筑类型丰富,庑殿顶以下,歇山、硬山、悬山、卷棚、攒尖、单坡顶等均有;琉璃装饰和牌匾、木砖雕精美;彩塑、壁画、碑碣具多重文化价值,在同期建筑中十分出色,保存至今,格局完好、内容丰富,是一处看点颇多的精美明清建筑群。
实用信息
太谷县城东10公里阳邑村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