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一座传世院落,一段家族传奇

祁县,一座传世院落,一段家族传奇

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几亿人蜂拥而至,一篇散文抱愧山西》让晋商文化否极泰来。乔家大院的旅游火了2年0,如今依然经营得不错。

978-7-111-46846-2-Chapter04-1.jpg

一个旅游景区的火爆,往往会让一个小地名风生水起、广为人知,但人们却忘记了其所在的行政区划。在山西就有这样的例子。祁县是晋中商业活动最发达的地区,曾有“金太谷、银祁县”之说。人们游走在街头巷尾,稍微侧下身子就会在祁县发现同样具有文化底蕴的地方——古城、大院、老街夹杂着时代的活力,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就在期间。

当年乔家大院的主人一定没想到,自己的私宅如今成了每天被无数陌生人参观的公共场所。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几亿人蜂拥而至,一篇散文《抱愧山西》让晋商文化否极泰来。乔家大院的旅游火了20年,如今依然经营得不错。

去乔家大院的路很好走,在太谷、祁县之间的东观镇北行,走208国道几公里就到。店铺、摊贩曾将从停车场到大院门口的狭窄小道堵得严严实实。平日里从早到晚,搭载旅游团的大巴车仍然不少。据说在暑期旺季,平日和周末的游客数几乎没有区别。

前不久,当我再次来到乔家大院门前时,惊奇地发现,原本喧闹的那条小道不见了,一个崭新、开阔的广场出现在东门外。原来,乔家大院当时正申报国家5A级景区,正在整治周围环境。原先的堡门还在,但被围墙挡在了广场以南;距大院不远的祁县母亲河——昌源河畔也在修建湿地公园。

978-7-111-46846-2-Chapter04-2.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4-3.jpg

东门前那块著名的百寿图照壁,据说是乔家女婿、榆次常家常赞春的手笔。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象征百种含义。百寿字两旁配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额题「履和」,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所书。

978-7-111-46846-2-Chapter04-4.jpg

乔家“在中堂”宅院的开放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东门前那块著名的百寿图照壁,据说是乔家女婿、榆次常家常赞春的手笔。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象征百种含义。百寿字两旁配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额题“履和”,是清代名臣左宗棠所书。清末另一著名人物李鸿章则写下“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的楹联,至今仍保存在乔家大门上,李、左二位的墨宝就这么在乔家门口对视了上百年。乔家院落里当然少不了乔家女婿书法家赵铁山的作品——新院砖雕影壁上的《省分箴》。“在中堂”宅院最初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光绪年间和民国时增建为现有规模,虽然间隔了几百年,但几个院落风格统一。进入大门看到的是长80米的东西甬道,6个院落分列于南北两侧,青砖灰瓦,木雕、石雕、砖雕精品众多。院落正房三间或五间,二层楼。“在中堂”是乔致庸所起,经过他多年苦心经营,乔家的商业王国发展到了极盛。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细节并非全取自乔家,有的内容是编剧采自渠家和曹家等家族,可以说是集晋商各大家故事于一体。

围绕乔家的故事近年来被不断发掘出来,如乔家曾常年食用的传统糕点雪莲酥经过现代改良,重获生机。游客服务中心旁边的小屋就是售卖的地方,保持了前店后厂的传统商铺特点,游客在这里还能看到面点师傅的制作全过程,从和面、包馅、压模到烘焙出炉,新出炉的雪莲酥口感绵软香甜,外观仍和入炉前一样,白如雪莲。制作师傅说这就是雪莲酥名称的来历。围绕乔家的故事近年来被不断发掘出来,如乔家曾常年食用的传统糕点雪莲酥经过现代改良,重获生机。

978-7-111-46846-2-Chapter04-5.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4-6.jpg

现在,乔家大院改名为祁县民俗博物馆,里面的大多数房屋用于展出乔家和晋商的发展史以及晋中民俗文化展览。当然,展出的展品很多是征集来的,不一定是乔家原物。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在这里看到乔家祖传的两件宝贝——九龙宫灯和犀牛望月镜,它们也是导游推荐的必看之物。九龙灯灯体由珍贵的乌木制成,高0.9米,上面装有蜡烛签,灯的中央嵌四块水银镜片和四块风景镜片,点燃龙头上的蜡烛,烛光映在水银镜上,好似九龙戏火,龙身经特殊设计,可以变换姿势,自由转动,堪称民族工艺精品。据说这是乔家在庚子事件时借款给清政府后,得到的慈禧太后的赏赐。犀牛望月镜直径达一米左右,镜身全部为珍稀铁梨木雕成,祥云缭绕在圆镜下方如彩云烘月,祥云下一头健硕的牛俯卧在地,正回首眺望象征月亮的镜子,造型别致、寓意深远。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乔家大院拍摄时,它曾被用作道具。

晋商大院的建筑在细节上的精美程度基本类似。乔家的屋脊、门廊上的阑额、雀替大多雕刻细腻、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以及牌匾、彩绘,是游走大院时值得欣赏的建筑细节。有人曾统计过,乔家的木雕艺术品有300多件,无一重复。门框雀替和柱头上的雕刻内容一般是吉祥花卉、走兽、灵验之物等,如五蝠捧寿、鹿鹤同春、梅兰竹菊、文房四宝、喜鹊登梅……

978-7-111-46846-2-Chapter04-7.jpg

晋商大院的建筑在细节上的精美程度基本类似乔家的屋脊、门廊上的阑额、雀替大多雕刻细腻、保存完好。

978-7-111-46846-2-Chapter04-8.jpg

乔家这些精美的建筑艺术品来自晋中这片晋作家具的沃土。如今的乡间仍有一些砖雕、木雕厂在沿袭老一代的传统做法,如东观镇上的荣德聚建筑公司就以传统砖雕技艺见长,参与了很多山西古建筑的修缮工程。

乔家被认为是晋商大院的代表和缩影。他们的商业活动通过文艺作品广为人知,但时光机也早已把这些化为往日传奇。现代旅游业使老宅起死回生,访问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私宅,在满足了普通人探奇心理同时,除去部分人为夸大,传统文化理念也多少得到了传播,这或许就是时下文化和旅游结合的一大好处。乔家被认为是晋商大院的代表和缩影。他们的商业活动通过文艺作品广为人知,但时光机也早已把这些化为往日传奇。

978-7-111-46846-2-Chapter04-9.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4-10.jpg

在乔家参观想避开旅游团很难,在中堂的6个院子认真走下来需两个小时。乔家院落在细微之处见功夫、在繁复之中见细腻、在含蓄之中见奢华,这是清末以来传统建筑艺术的特点。为了逐渐还原乔家的全盛旧貌,紧邻在中堂的乔家支系的老宅——德兴堂、保元堂和宁守堂目前已复建完毕,工作人员在其中精心制作了以四季节气为线索的反映晋中民俗生活的系列展览,内容丰富多彩。晋中能工巧匠制作的泥塑群像、从乡村收集来的旧时农具和生活用品都让我们感到乡土民风的亲切,感觉曾经的传统时代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在复建的院里游览,最快也要1个半小时,看点在展览内容而不在建筑。

游客服务中心旁的德兴堂戏台院里,每到周末都有祁太秧歌演出。我们看到的这一场是《张公子回家》,两位演员都是中年妇女,扮演夫妻,一位反串张公子,反映的是晋商外出,家眷在家常年苦等,多年后晋商回家发生的故事。唱词是地方土话,幽默诙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听不大懂没关系,电子屏上有台词显示。后台里,演员们自己化妆卸妆,一片忙碌。下一出戏是《送樱桃》,也是祁太秧歌的经典剧目。从简单的交谈中得知,演员们来自晋中市祁太秧歌艺术团,是个民营戏班,琴师中的一位是老板,扮相俊美的一位女演员是老板娘。艺术团平时经常到乡间演出,奔波的辛劳是肯定的,但有了他们,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戏目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978-7-111-46846-2-Chapter04-11.jpg

我们看到的这一场是《张公子回家》,两位演员都是中年妇女,扮演夫妻,一位反串张公子,反映的是晋商外出,家眷在家常年苦等,多年后晋商回家发生的故事。

978-7-111-46846-2-Chapter04-12.jpg

夕阳西下,游人离去,大院逐渐回归了平静。“在中堂”所有房屋的屋顶上都是连通的,过去是为打更和防盗,如今在屋顶平台上俯瞰,大院内外,尽收眼底。村北有成排的新楼房,那是政府为村内搬迁户准备的。现在的乔家大院周围已经看不到过去的摊贩,景区管理部门在新建广场的西侧专门开辟了一个区域作为市场,各类纪念品和土特产品都在那里可以买到。这些摊位也是乔家堡村民们的福利,周围的村民都很羡慕乔家堡人。

离开乔家大院打车去祁县县城,路上时间大约半小时。景区大门外有不同档次的车可以谈价,一般30元左右。拉活的小伙子是乔家堡人,不过不姓乔。“一个乔家大院就把乔家堡人都养活了”我说,小伙子笑笑没接茬儿。

清后期祁县商业发达,商帮中以乔、渠二家为首。旧时曾有“东为渠半城,西为乔半城”之说。在现在的古城西部街巷里,还有多座乔家后人的院落基本保存完好。当然,乔家最宏大的宅邸还是在乔家堡。清后期祁县商业发达,商帮中以乔、渠二家为首。旧时曾有「东为渠半城,西为乔半城」之说。在现在的古城西部街巷里,还有多座乔家后人的院落基本保存完好。

978-7-111-46846-2-Chapter04-13.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4-14.jpg

渠家大院的这支渠氏是清中期来自长子县的外来户,他们初来乍到就在县城经商,定居于此也是自然的事。就现存院落来看,古城内在渠家名下的院落最多。当年的渠家号称“渠半城”——拥有十几个大院,千间房子。现在保留完好且开放的渠家大院兴建于清同光年间,面积是渠家全盛期面积的1/5。渠家大院当年占地很大,但由于时代变迁,目前对外开放的几处已不相连。渠家大院的主体部分在东大街路北,进门第一道院是客厅院,现在是工作人员使用,核桃木匾额“若虚斋”还是傅山的手笔。右侧沿通道进去为连续的5进院,十分罕见,是渠家大院和其他晋商大院的不同之处。南侧的戏台院中有晋剧演出,时间在周三。牌楼院是精华所在,二道门木楼上的装饰斗拱达6层,正面书“乐天伦”,背面书“仁者寿”,主楼上挂“德星朗耀”牌匾,屋内是渠家掌门人、爱国商人渠本翘的生平介绍。据说旧时只有官宅屋脊上可以雕刻张嘴的兽头,而渠家大院能修张嘴的兽头则要归功于渠本翘。他出生于1862年,小时候在外公乔家居住,因聪敏过人被称为“神童”,先后中秀才、解元、进士,后任清朝内阁中书。1903年任驻日本横滨领事,回国后任山西大学堂监督。渠本翘是实业家,曾与人合资,接管当时官办的“晋升火柴局”,并创办“双福火柴公司”,即平遥火柴厂前身。1906年,在“爱国保晋护矿运动”中任保晋矿务公司总经理,从英商手中赎回阳泉等地的矿权。晚年致力于收藏古籍字画,是位颇具传奇色彩,涉及政、经、绅等多领域的爱国晋商代表。渠家故事的丰富程度不下乔家,只是在时下乔家大院的光环下难以被浮躁的人们所关注而已。渠家大院周围还有镖局博物馆和雨楼家私博物馆。镖局里展出和商帮商业活动密不可分的镖局文化。

978-7-111-46846-2-Chapter04-15.jpg

渠家大院的主体部分在东大街路北,进门第一道院是客厅院,现在是工作人员使用,核桃木匾额「若虚斋」还是傅山的手笔。

978-7-111-46846-2-Chapter04-16.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4-17.jpg

978-7-111-46846-2-Chapter04-18.jpg

主院旁有小门通向绣楼。和三多堂绣楼相似,该绣楼也是局促在一个角落里的二层建筑。据说当年大小姐们被关在楼上,与外界隔绝。如此说来,装修再好的绣楼如果没了人性也终究是一种摆设,也是封建文化盛极而衰的又一见证。

渠家大院周围还有镖局博物馆和雨楼家私博物馆。镖局里展出和商帮商业活动密不可分的镖局文化。巧合的是,在博物馆保卫部工作的陈晋福就是祁县戴氏心意拳的第6代传人。当年戴隆邦的弟子中有很多成为了商帮镖局的重要人物,而今,由他的后代弟子来保卫渠家大院这样的祁县文化遗产,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换上练功服,陈晋福随意打了两套拳,我已感到耳边生风。他说现在的练习者遍及全国,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在我们告别的时候,恰巧遇到他的一位师兄带了两位外国朋友前来讨教、切磋拳法。

渠家大院斜对面的雨楼家私博物馆是一进四合院,这里的正房和厢房里堆放了不少老家具,其中的西厢房里收藏着一屋子各式老镜,其中有几幅镜面上有哺乳中的妇女形象,看样式应是民国时期的物件,在当时的产品上有这么开放的画面让人感觉很有意思。

现在同属渠家大院景区的长裕川茶庄距渠家本院最远。步入大门,南北向小通道的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院落,貌似缩小版的“在中堂”。其中最值得看的是进门右手第1院(经理院)门的大型青石浮雕门楼,各类象征祝福、事业顺利的内容都体现在上面。在通道的素面墙体上,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么一座面积巨大的华贵艺术品,初见者都会惊诧不已。门楼上有副对联是清中期山西名臣祁隽藻的墨宝“立德立言居之以敬”“友直友谅尊其所闻”。可惜最为精美的浮雕顶部在“文革”中被砸毁,现已无法看清,只有通过老照片才能看到它的原貌。青石浮雕门内是一进四合院,正房悬挂“道德为原本”匾,现在展出着当年晋商经营茶叶贸易的文物和资料。当年,长裕川的业务中的一大项是对北方俄国和蒙古地区的贸易,向俄国输出的主要货物——红梅牌茶砖名噪一时,是当年最流行的货物。

渠家宅院地处县城繁华地带,很多部分都已被分割、破坏,如果和其他晋商一样宅居乡里,或许现存最大的晋商大院就是渠家院了。

978-7-111-46846-2-Chapter04-19.jpg

渠家宅院地处县城繁华地带,很多部分都已被分割、破坏,如果和其他晋商一样宅居乡里,或许现存最大的晋商大院就是渠家院了。

978-7-111-46846-2-Chapter04-2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