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之外,古建之魅
这些历史长河中的幸存者,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见证者铅华散尽,它们却透露出更为震撼人心的古朴沧桑,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平遥古城于1997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涌入古城寻找曾经的过往,其实,平遥古城早在1986年就已成为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益于晋中大地的富庶,平遥一县之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保存下无数文化遗产,至今全县境内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之多;如果把平遥县内的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加,总数多达120处!平遥的文物古迹多、价值高、内容丰富,在全国县级区域内是少见的。
在这些珍贵遗产中,有早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的双林寺、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的清虚观、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的镇国寺万佛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的文庙大成殿、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济桥……这些历史长河中的幸存者,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见证者。铅华散尽,它们却透露出更为震撼人心的古朴沧桑,散发着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在平遥申遗成功的目录名单上,与古城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是两座极具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古寺——双林寺和镇国寺。经过十多年的变迁,古城开发日渐火热,两座古寺却越发寂寥。
清晨,朋友帮我联系的机动三轮车准时停在客栈门口。司机胡师傅是平遥火柴厂的老职工,说起厂子曾经造出世界上最大单根火柴的历史,他很自豪。下岗多年,他一直靠机动三轮车为生。
双林寺和镇国寺,一个在古城西南,一个在古城东北,位于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在平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前,双林寺的名气已很大,被誉为「彩塑艺术宝库」。
双林寺和镇国寺,一个在古城西南,一个在古城东北,位于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在平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前,双林寺的名气已很大,被誉为“彩塑艺术宝库”。近年来,古城越来越火,来双林寺参观的游客反倒日渐稀少。双林寺彩塑艺术馆馆长李纯是平遥当地人,他对双林寺的熟悉程度就和对自己的家一样。现在,每年参观古城的人达100万,其中能来双林寺的却只有4~5万人。因为方向相反,去镇国寺的人就更少了。这里的清静和古城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双林寺的初建年代不详,已知最早的一次维修在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的元明彩塑造像多达2000余尊,保存至今,十分珍贵。这么大规模的彩塑造像在国内数一数二。经过明清多次大规模重建重修,现存庙宇都是明清建筑。中轴线上有三进院的十多座殿宇。前院是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和天王殿;中院是大雄宝殿和东西厢千佛殿、菩萨殿;后院是娘娘殿和贞义祠。双林寺外有高耸的围墙,远看仿佛小城堡一般,里面则是座璀璨的古代艺术宝库。进入山门,面前是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檐下竖匾上书“天竺胜境”,屋脊正中的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重修的题记。
天王殿廊檐下四大金刚,每尊高约米3,一字排开写实手法让他们有了人间武士的外形,肌肉丰满、动感十足,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
天王殿廊檐下四大金刚,每尊高约3米,一字排开。写实手法让他们有了人间武士的外形,肌肉丰满、动感十足,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天王殿内,弥勒菩萨居中坐,帝释、梵天侍左右。南墙倒坐四大天王手持兵器,不怒自威。穿过天王殿,北面的释迦殿和两厢的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释迦殿是主殿之一,正中匾额“灵鹫遗风”。屋顶上满布灰瓦,质朴简洁。殿内释迦牟尼居中,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内四壁用圆雕、浮雕手法,分层组合、连环壁塑,表现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成佛、传经的佛传故事。类似佛传故事在很多寺庙里都有,通过不同形式塑造出来,以便更直观地传授给信众。大殿内的200多尊塑像身份不同、神态各异,三面墙壁上的雕塑和细节无一不让人赞叹。后墙上的渡海观音塑像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华之一。观音单腿坐在红色莲瓣上,神情安详,背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罗汉殿内塑有十八罗汉朝观音,与真人身高相近,比例适中、个性十足,明代的艺术大师们在创作时应该参考了身边的人物形象。
东侧千佛殿,悬山式,面宽七间。殿内彩塑百余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林寺最牛的作品就在这儿!主像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姿态舒畅自然,是少见的观音形象,看人物动作和劳作的妇女没什么两样。
第二进院是大雄宝殿和东西厢千佛殿、菩萨殿。大雄宝殿明初重建,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殿内主像是“三身佛”,两侧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坐像。东侧千佛殿,悬山式,面宽七间。殿内彩塑百余尊,占全寺的四分之一。双林寺最牛的作品就在这儿!主像自在观音,面相恬静,姿态舒畅自然,是少见的观音形象,看人物动作和劳作的妇女没什么两样。左右是韦驮和夜叉立像。这尊生动的韦驮像在全国同类题材中独一无二——整个身体,从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转和头部的扭动,再到眼珠的反向转动,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一位生活中的将军形象,韦驮不再高不可攀、不识人间烟火。在很多美术史教材中,这尊韦驮已经成为古代杰出彩塑作品的典范,因此双林寺也是各大美术院校实习临摹的基地。殿内四周密布悬塑和壁塑,五百菩萨分五至六层排列,姿态万千,与主像浑然一体。窗台和门的两侧还有几十位供养人像,造型写实。参观者站在大殿里只恨自己的眼睛看不过来。
菩萨殿与千佛殿相对,主像千手千眼观音,端庄大方。四周悬塑四百多位菩萨在彩云之上正在行进。在这里,观者好似进入了佛教世界的环幕影院,不由得赞叹当年工匠们的完美构思和精心制作。千佛殿、菩萨殿的外檐墙上还残留有少量明代壁画,绘的是供养菩萨,有考证说是明天顺五年(1461年)的作品。想当年,殿宇内外全是雕塑、壁画,走进来的教徒看到该是多么虔诚。我不是教徒,但走进如此精美的宗教殿堂仍会心生敬畏。在山西的很多宗教场所,我经常被古代壁画、塑像所吸引,它们是我们和古人对话的通道,也是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桥梁。菩萨殿与千佛殿相对,主像千手千眼观音,端庄大方。四周悬塑百多位菩萨在彩云之上正在行进。在这里,观者好似进入了佛教世界的环幕影院,不由得赞叹当年工匠们的完美构思和精心制作。
娘娘殿是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殿内“送子娘娘”根据民间传说所塑,前檐墙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贞义祠于民国年间重建。我走出山门时,正碰到两位当地妇女带着自制的馍来祭娘娘。正午的日头下,白白的馍放在大篮子里,用蓝布盖着。“娘娘可灵了。”说着二人直奔后殿去了。李馆长说:“当地村民对送子娘娘的崇拜一直很盛行。”
走出双林寺,继续坐胡师傅的机动三轮去古城东北田野中的镇国寺。镇国寺比双林寺的位置更偏,游人更少。
镇国寺现存面积不大,天王殿后只有两进院落。大殿又称万佛殿,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年)。五代十国时期战火纷飞,木建筑保留下来十分难得。简洁有力的大殿飞檐近两米,外形稳重,梁架均是原装,彩绘散尽,千年原木露出本色。这是五代留存至今最重要的木建筑之一。
我走出山门时,正碰到两位当地妇女带着自制的馍来祭娘娘。正午的日头下,白白的馍放在大篮子里,用蓝布盖着。「娘娘可灵了。」说着二人直奔后殿去了。
双林寺彩塑、镇国寺万佛殿洋溢着遗世独立的美,值得探访。此外在平遥乡间,还保存着不少幸存至今的古代遗迹。有兴趣的朋友再去平遥时,在古城外寻访也会收获难忘的记忆。
北汉政权在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后还有精力建设寺院,实力不容小觑。寺中留存着北汉时的“半截碑”。万佛殿内的塑像也是北汉原物。殿内正中的佛坛占室内面积一半,坛上一佛、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在人们的精心保护下,菩萨像的色彩依然鲜艳。“万佛”的名称来自四壁上连绵的坐佛壁画。走在殿中,四面是万佛围绕,佛坛群像生动传神,构建起活灵活现的“佛国世界”。
二进院主殿为三佛楼,其内佛像是明代作品,墙壁上是佛教故事壁画,生动细腻。左右两侧是观音殿和地藏殿,均有塑像。寺内的千年古槐和万佛殿一样,默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镇国寺并不大,粗略看1小时就能看一遍,但对古建迷和美术爱好者来说再看几遍都不够。山门外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回首,万佛殿和古槐默默矗立。
双林寺彩塑、镇国寺万佛殿洋溢着遗世独立的美,值得探访。此外,在平遥乡间,还保存着不少幸存至今的古代遗迹。有兴趣的朋友再去平遥时,在古城外寻访也会收获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