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祁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遥、祁县、太谷指南
交通
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地处晋中腹地、汾河两岸平原地区,东南方向是太行山的外围山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从太原、晋中市区往来三县的铁路车次和公路长途车次都很多。
进出交通
铁路
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县城有同蒲铁路干线经过。太原到平遥的列车每天有10多班。太焦线经榆社、太谷、榆次与同蒲线相接。未来开通的大西高速铁路,将更大程度上提高平遥、祁县、太谷三县的出入能力,减少出行成本。
平遥火车站
位于县城外西北方向中都路14号,距古城西门不远,步行10分钟可达
0354-5673197
祁县火车站
位于县城南部迎宾路,步行到老街约15分钟,可乘三轮车前往
0354-5223074/3560435
太谷火车站
位于老城东南太洛公路南侧,可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曹家大院,步行15分钟可到老街
0354-6222086
公路
大运高速是进入平遥、祁县、太谷三县的快速通道,在平遥、祁县都有出入口。从大运高速和二广高速均可转入榆祁高速,有太谷出入口。108国道串联起三县县城。108和208国道在东观镇交叉,208国道从此向北到太原。太原建南汽车站有发往三县的长途车。
平遥汽车站
平遥发往太原,每天6:40—18:30,每20分钟一班。平遥发往介休,每天8:00—18:00,每半小时一班,1小时车程
平遥火车站东,距太原100公里
0354-5624233/5673197
祁县汽车站
祁县火车站站前广场,至太原两小时车程
太谷汽车站
老城东108国道线南侧,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老街、曹家大院、山西农大都很
方便。太谷距太原50公里,车程约1小时,距祁县25公里,距平遥50公里
0354-6222014
区内交通
平遥、祁县、太谷三县彼此距离都不太远,车程半小时左右。互发客运班车和途经的长途车很多。
三县老街内的景区步行可达。平遥古城内可搭乘电瓶车,也可租自行车。祁县、太谷老街内步行即可。
公交车
郊区景区离城区近的一般都有公交车或固定线路班车可以到达。前往较偏僻地点的车次少,可多向当地人了解,预留时间。
出租车
平遥、祁县、太谷三县的出租车多为议价形式,务必谈好价格再上车。
最佳旅游时间
晋中地区四季分明。平遥、祁县、太谷三县是晋中核心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尤其是前往山区要注意冰雪;夏季最热在7—8月,但温差很大,一般晚上会感到凉爽,雨水集中在夏季。除严寒之外的时间基本都可前往平遥、祁县、太谷三县旅行。夏季出行应注意防暑、防晒。
平祁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遥、祁县、太谷三县是三晋核心区,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近代以来经济发达,这里是晋商的发源地,积淀了几千年的丰富传统文化遗存。现在平遥、祁县、太谷三县拥有多项国家、省市、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很多也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的制作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制作工艺,因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2006年,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研究认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春秋战国时,平遥漆器已具雏形,魏晋南北朝时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汉代人物故事彩绘屏风据考证就是平遥漆器。唐开元年间,山西漆器以平遥漆器最具代表性,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清中期,随着晋商事业进入鼎盛,平遥漆业也进入了大发展期。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推光漆器技艺随着古城旅游的迅速发展而再现辉煌。平遥城内销售推光漆器的店铺有几十家,如今,推光漆器已是平遥旅游纪念品的首选。
平遥推光漆器生产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五道主要工序。木胎车间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由灰胎车间用白麻缠裹木胎,再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这被称为“披麻挂灰”。漆工车间的工序细致而复杂,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擦拭后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后再刷大漆,至少六遍,其后推擦——先用粗水砂纸推,再用细水砂纸推,然后用棉布、丝绢、头发、手蘸麻油豆油后以掌心反复推。凭眼力、凭技师的经验感觉和对工作的全神贯注,最终使漆面生辉、光洁照人。制作一幅传统漆画需上漆二三十遍,耗时往往在半年以上。画工和镶嵌车间的画工须学习绘画四年以上,掌握绘画基本技巧后才能在漆面上勾红点翠、独立操作。刻绘工人的刀锋要和笔锋一样,粗细相间,深浅适度,起落自如。在镶嵌原件的制作台上,河蚌壳、螺钿、象牙和彩色石头被加工成各种原件,由镶嵌师傅根据图案要求巧妙地镶妥、粘牢。清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平遥推光漆器逐渐形成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传统的推光漆器使用天然大漆,现在市场上售卖的纪念品大多为化工漆。
平遥推光漆器饰品可分为实用品(如柜、箱、条案、茶几)和陈设品(如屏风、漆画)两大类。常见的成品多是屏风、挂屏、衣柜、酒柜,陈列柜、首饰盒等。底漆一般以墨黑、梅红、杏黄、绿紫为主,上绘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故事、四季花卉、吉祥事物等。正规合格产品的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富丽堂皇,而且手感细腻、耐热防潮、经久耐用。在平遥购买推光漆器最好在较大型的专营店购买,并应注意查看产品细节。
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是流传在平遥县的集雕塑、纸扎、戏剧、造型、色彩、舞美为一身的民间艺术技艺。洒金宣纸的韧性、弹性以及表面张力都很强,扎成的服饰挺括平展,衣褶清晰自然,着色后显得尤其绚丽多姿,像真纱一样,“纱阁戏人”之名由此而来。纱阁戏人填补了古代造型艺术的空白,是传统戏剧和民间美术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平遥古城独有的民俗文化遗产。
明清以来晋商兴盛、社会繁荣,平遥古城街衢中心的市楼成为展出纱阁戏人的重要场所。
纱阁戏人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熟知和喜爱的晋剧等传统戏曲剧目,有神话故事、民间生活、侠义传情、男女爱情等。
纱阁戏人制作工艺复杂,分木阁、隔断、戏人和道具四部分。木阁形制规范每阁高70厘米左右,木阁前额装饰雀替,装成戏台模样,展出完毕可以插板锁闭;后壁中间上方挂着题写剧名的横额,左右题壁都有题记,或格言或诗歌,末尾署店铺名或年月。
戏人是纱阁的灵魂。裹纸在制作戏人中最精细,麻纸或草纸是包裹戏人的极佳材料,不同姿态的形体全靠草纸裹紧后展示,用胶水刷透、晾干。最外一层用洒金宣纸精心裹粘,服饰的褶皱层次与轻纱般的质感,全凭艺人的匠心与使用材料的技艺。最后画脸谱、贴头饰、穿服饰。木阁里摆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每阁3~4个人物造型,就像小舞台一样,展现刹那间的精彩场面,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长升源黄酒
长升源黄酒是平遥古城内的著名老字号,已有300年历史,用平遥产糯米酿成,香味浓郁醇厚,酒性温和,老少皆宜。据分析,黄酒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所必需,每斤黄酒中的赖氨酸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高出数倍,被称为“液体蛋糕”,营养价值丰富,有健脾益胃、舒筋活血的功效。这家在明末已出现的老字号一直在古城内经营,以其质量上乘和诚信经营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据说其原名为聚升源,慈禧西逃时途经平遥,品尝此店铺黄酒,大为赞赏,赐长字,店铺从此改名“长升源”。20世纪50年代,长升源黄酒统购统销,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平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长升源黄酒铺第六代传人郭本仁重新回到市楼下的老宅,长升源焕发青春,再次重张。现在,年迈的郭本仁已将黄酒铺交给其子郭林成经营。长升源店铺是典型的前店后坊。依然保持着昔日格局。
后院酒坊里是制酒的原料室、蒸汽灶、发酵房和成品库,发酵房的地炉内火苗正红,发酵缸里的原料将转化为黄酒;酒窖里的陈年老酒正等候八方宾客,淡淡酒香弥漫在房间里。黄酒的酿制周期需1个月左右。郭家人几乎都在酒坊帮忙。随着平遥古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长升源已经走出平遥,将销售渠道扩展到了全国。来到平遥,长升源浸润在黄酒香里,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味道。
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起源时代不详,清代已誉满山西。清嘉庆年间,平遥人雷金宁祖孙三代在城内文庙街开设兴盛雷牛肉店,其后经营长达百余年。光绪末年,任大才父子在城内西大街设自立成牛肉铺,所制牛肉可与兴盛雷相媲美。清末民初,周围地区客商都会在秋冬季节来平遥采购牛肉。20世纪80年代,平遥县食品公司继承和发展了平遥牛肉传统工艺,开始进行现代化的牛肉生产。1993年其注册“冠云”牌商标成为“中华老字号”。平遥牛肉的制作过程在屠宰、腌制、蒸煮三个关键步骤都坚持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保持了传统工艺的考究和细致,同时增加现代设施、保证食品卫生,增加了销售期,开发了方便消费者携带的各类包装。在平遥很多地方饭馆都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平遥牛肉。游客也可以购买真空包装制品分送亲友。现在,平遥当地在冠云牌之外也有其他牛肉品牌生产。当然吃最新鲜的平遥牛肉还是要亲自在古城里就餐。
戴氏心意拳
戴隆邦,字兴国,清代祁县小韩村人,生卒年约1713—1803年,主要活动于乾隆时期。戴隆邦自幼酷爱武术,广交武术名家,青年时已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武术师,后到河南社旗县赊店镇开设广胜镖局。其为人谦恭豪爽,重义轻利,深受拥戴。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师从形意拳姬际可弟子曹继武,又博采众长,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其子文良、文熊(大闾、二闾)也都是武林高手。戴氏心意拳是内家功法,以心为本,象形取意,以心行意,内外兼修。戴氏心意拳现已传承到第七代。如今,祁县城乡练习戴氏心意拳的人仍很多。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多次在祁县挖掘、整理心意拳这一宝贵遗产,认为该拳法编排科学合理,善于近距离贴身搏击,实用性强,对强身、御敌都大有好处。
小磨香油
祁县小磨香油采用我国特有的制油方法—水代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已有千余年历史,从炒、打磨、磨碎到兑水等环节都凭个人经验操作,操作者的技术决定出油量和香味大小。
小磨香油的最大优点在于营养物质的保留和独特的香味。石磨磨制过程在65摄氏度左右进行,在这一温度下,香油中的主要芳香物质和功能性营养成分几乎不受任何损失,且越磨越香。经过磨制流程研磨出的物质是酱胚。在酱胚中倒入一定比例的优质饮用水,利用水和油比重不同这一特点,在经过反复物理振动后,水将油从酱胚中置换出来,这就是水代法名字的来历。小磨香油取油过程无需添加化学溶剂,因此无任何化学溶剂残留。油取出来后,剩下的水和酱的混合物是香油渣,人虽不能食用,但却是很好的动物饲料和植物肥料。纯香油呈红色或橙红色,机榨香油颜色要淡,香油中掺入菜籽油则颜色深黄,掺入棉籽油则颜色深红。
过去一个工人操作每天只能制油100斤左右,效率低。现在,作坊式生产已经无法适应需要,所以如今的祁县小磨香油作坊只有顾椿香油还保持着原有的设备基础,采用古法制作流程。
砖雕
晋商在晋中地区建起众多深宅大院,“三雕”中的砖雕都是山西本地的砖雕作坊生产出来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山西砖雕是北方砖雕的代表,题材来源于传统文化和民居风俗,体现了传统文明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和对日常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砖雕的技艺还在晋中沃土上世代相传,祁县东观荣德聚砖雕厂就是其中的一处。这里的师傅们传承了老辈的技艺,又增加了现代的理念。不变的是全手工的操作过程。从选择原料到制作完毕,有12道工序,30多个生产环节。简陋的生产车间和小窑里出产的作品遍布三晋大地、大江南北。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是广泛流行于太谷、祁县和周边晋中各地的地方戏曲,由祁县、太谷一带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形成约在明代中晚期。祁太秧歌早期是元宵节闹红火中的踩街秧歌,集音乐、舞蹈、唱、念(道白)、做(表演)、打(武秧歌)于一体,以唱为主。一个曲子在一个节目中要重复许多遍,如《偷南瓜》的曲子,从始至终会出现20多遍,唱词、道白用方言乡语。演员凭天赋嗓音表演,曲谱流畅、即兴编词,信手拈来,幽默诙谐,便于传唱。它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民间文化发展的轨迹,是了解山西民俗文化的窗口。
祁太秧歌现已收集剧目300多个,分小曲、杂说、歌舞、戏曲4类,一戏一曲,剧名即曲名,300多个剧目有300多个曲调。内容大多是以农村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
祁太秧歌曾拥有丰厚的民间基础,在休闲娱乐匮乏的时代,晋中各地乡村到处有祁太秧歌戏班的舞台。在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多样化娱乐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祁太秧歌的市场不断缩小。祁太秧歌离不开晋中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幸运的是,如今我们在乡间还有机会看到小型戏班的表演,乔家大院和渠家大院的景区戏台院里也会邀请地方戏班演出祁太秧歌。在晋中地区的旅行中听一次祁太秧歌吧,也算是我们为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的实际行动。
龟灵集
龟龄集是太谷县著名的传统中药产品。据说药方来自明嘉靖皇帝的宫廷秘方,当时研制秘方的医师的义子兼助手是位太谷人,他告老还乡时将龟龄集秘方带回,自己服用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后来,秘方辗转落入太谷县广盛药店,从此龟龄集成为太谷特产。现由广誉远国药公司生产,其制作工艺已得到国家保护。
龟龄集具有强身健脑、调整神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肌体活力等功能,是国产中成药珍品,被称为补品之王。现在的常见药品形状为胶囊。龟龄集酒也比较常见。
龟龄集采用上品名贵药材,如人参必须选用秋季的东北长白山石柱参,鹿茸必须选用5年以上的二杠三岔茸,在未骨化前锯下的上品。从植动物矿物中精选的28味药物,正好与28星宿相应,每类药材各有特点。龟龄集制作的传统炮制工艺经几十代师徒传承,至今仍在沿用,炮制工艺的关键环节只能由传承人独自完成。炮制工艺有99道工序,大部分是龟龄集所独有。28种药材使用28种不同的炮制方法,如熟地黄炮制过程要经九炙九蒸九晒历时27天才能达到要求,鹿茸配置龟龄集则必须用陈醋。
形意拳
形意拳是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尊岳飞为始祖,起源可追溯到清初山西人姬际可。据说姬际可曾在河南少林寺学习心意把,又精通六合枪法。得到岳武穆拳谱后以岳飞拳谱为理论,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并融合原来学的心意把,创制形意拳。姬际可门下有河南、山西、河北等不同派系,包括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等。现代形意拳是河北深州人李洛能从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发展而来,并加以定名。李洛能创新的形意拳成型于山西太谷,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莫测。形意拳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鸟台、鹰、熊)为基本拳法,形意十二形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像但求意真。形意拳的发展和晋商在清中后期进入鼎盛时期不无关系。晋商的长途贸易需要镖局的保卫支持。镖局的兴旺促进了武林形意拳事业的发展壮大。现在,强身健体的形意拳仍广泛流传于太谷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