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禽流感
【简介】
禽流感全名为鸟禽类流行性感冒,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本病是由病毒引起鸟禽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到目前为止,禽流感疫情在不少国家和地区仍时有发生,而且还不断扩散。患病鸡病死淘汰率很高,给蛋鸡饲养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威胁。
【病原与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体是A型流感病毒的 H5病毒,目前H5已有N1、N2、N6、N8等多种亚型,且有若干个变异毒株,如Re-6、Re-7、Re-8、Re-10等。由于病毒多变异,导致A型禽流感反复发生,难以彻底根除。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似乎有蔓延趋势。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H9N2,原来总认为H9带毒不发病,但发生几次变异后,其致病和致死性有增强趋势。
从目前情况看,禽流感的发生、发展还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但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禽流感的传播有健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禽与病禽污染物间接接触2种。
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播。由于在禽流感病毒的传播上,野禽(主要为候鸟)带毒情况较为普遍,已成为主要的传染源;世界范围的禽产品贸易频繁等因素造成了禽流感在某些国家和区域的暴发及流行。
【临床症状】
(1)强毒型 呈暴发流行,鸡群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常不表现任何症状而大批死亡。病程稍长的鸡,出现精神沉郁,废食;鸡冠和肉垂发黑或高度水肿,眼炎;腿鳞出血、变紫。产蛋量减少或急剧下降,畸形蛋明显增多。鸡群的死亡率可达75%以上,严重者死亡率可更高。
图1-2-1 产蛋鸡鸡冠和肉垂发黑,眼炎
图1-2-2 青年鸡眼圈水肿
图1-2-3 产蛋鸡眼角拉长
图1-2-4 产蛋鸡肉垂水肿合并,眼炎
图1-2-5 待产鸡肉垂水肿
图1-2-6 产蛋鸡腿部鳞片间出血
图1-2-7 鸡蛋大小不均,畸形
(2)弱毒型 病鸡临床常表现产蛋量突然下降,死亡率不高。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打喷嚏,肉垂肿胀,流鼻液。病鸡下痢,粪便呈黄绿色。
图1-2-8 病鸡肉垂水肿
图1-2-9 严重下痢,粪便呈黄绿色
【病理变化】
患本病的病鸡全身出血性变化极为严重。内脏浆膜面、腿肌、气管及脏器脂肪都有出血带或出血点。
鸡头肿大,头部皮下胶样浸润与出血;鼻腔有大量黏液;口腔黏膜出血严重;胸腺出血;嗉囊溃疡;心肌有点状出血或灰黄色的坏死灶,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腺胃乳头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呈带状出血;十二指肠、盲肠扁桃腺及泄殖腔有出血点或斑块状出血。肝脏、脾脏明显肿大。
母鸡的卵巢萎缩,卵泡变形、瘀血、发炎、坏死,输卵管内有白色黏稠纤维素性分泌物,子宫内有纤维素凝块,且见出血。
图1-2-10 鸡头肿大,皮下胶样浸润
图1-2-11 鼻腔有大量黏液
图1-2-12 口腔黏膜出血严重
图1-2-13 产蛋鸡胸腺出血
图1-2-14 青年鸡胸腺严重出血
图1-2-15 嗉囊有豆粒状或枣核状溃疡
图1-2-16 腿肌有条纹状出血带
图1-2-17 气管严重出血
图1-2-18 脏器脂肪部分严重出血
图1-2-19 心肌严重出血
图1-2-20 心肌内膜出血
图1-2-21 肝脏肿胀、黄染,脂肪变性
图1-2-22 肝脏肿胀、胆囊肿胀
图1-2-23 胰腺边缘出血
图1-2-24 胰腺密布出血点,脾脏呈黑紫色
图1-2-25 腺胃与肌胃间有出血带
图1-2-26 十二指肠有出血斑
图1-2-27 直肠黏膜出血
图1-2-28 卵泡瘀血
图1-2-29 卵泡液化坏死
图1-2-30 卵黄性腹膜炎
图1-2-31 子宫内有纤维素凝块
图1-2-32 子宫内膜出血,有未成型的鸡蛋及凝块
【诊断要点】
依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所见病变做出初步判断。确诊需做病毒分离和鉴定。
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毒株变异以国家标准实验室检测发布为准。
【防控措施】
(1)预防
1)做好严格的检疫、监控工作。
2)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杜绝畜禽混养、水禽混养,避免与野生鸟类接触,严格执行消毒制度等。
3)做好H5和H7N9禽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2)控制 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应按照国家规定严格处理。发生温和性禽流感时,要严密封锁,彻底消毒。必要时,应用提高和平衡鸡只免疫力的药物,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止细菌病的继发感染。修复生殖系统受损细胞,消除输卵管炎症,恢复和提高产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