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门氏菌病

一、沙门氏菌病

简介

蛋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某些特定血清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一类常见多发病的总称。本病对雏鸡危害严重,近几年在产蛋鸡场也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危害蛋鸡健康,还给鸡场造成经济损失,而且污染的鸡蛋,对人类健康有较大危害。

病原与传播

鸡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的一属,该属细菌抗原结构复杂,血清型众多,我国已报道的血清型有240种以上,但主要分3类: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和禽副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在自然条件下的抵抗力较强,能在鸡舍内生存2年。鸡沙门氏菌是胞内寄生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当遇到抗菌药物的攻击时,可躲进动物体细胞内避开药物的追杀,使本病难以治愈,且病原难以消除。

鸡白痢沙门氏菌主要感染雏鸡,其感染途径除垂直传播外,孵化室内的感染也应引起重视,7日龄内的鸡只死亡率高。近几年本病有多发趋势,导致整个养鸡周期都受危害,严重影响产蛋率。

临床症状

临床上,引起发病较多的病菌是雏鸡白痢沙门氏菌和成年鸡伤寒沙门氏菌。

(1)鸡白痢 多见孵出的弱雏,2~7日龄鸡只症状明显,有的无症状死亡,怕冷、聚群、两翅下垂、啾啾呻吟;有的白色下痢、糊肛努责;有的腹部膨满、脐孔发炎等。

978-7-111-58250-2-Chapter02-1.jpg

2-1-1 白痢糊肛

978-7-111-58250-2-Chapter02-2.jpg

2-1-2 正常雏鸡肛门无粪便沾污

978-7-111-58250-2-Chapter02-3.jpg

2-1-3 雏鸡排白色稀便

(2)鸡伤寒 成年鸡精神委顿,羽毛松乱;排黄绿色稀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沾污;鸡冠和肉垂贫血、苍白而皱缩、发育迟缓;发病初期个别鸡发病,很快波及全群,发病率达90%以上,7天左右鸡只死亡。

978-7-111-58250-2-Chapter02-4.jpg

2-1-4 成年鸡排黄绿色稀便

978-7-111-58250-2-Chapter02-5.jpg

2-1-5 鸡冠发育迟缓

病理变化

(1)雏鸡 常见卵黄巨大且吸收不良,腹部膨胀呈现绿色,有的卵泡变绿、变性,有的卵泡孵化期间即露出于腹腔之外;肝脏高度肿大,表面有许多针尖状、粟粒状的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点;脐孔收缩不良、发炎。

978-7-111-58250-2-Chapter02-6.jpg

2-1-6 胚胎期间卵黄露出于腹腔之外

978-7-111-58250-2-Chapter02-7.jpg

2-1-7 卵黄巨大且吸收不良

978-7-111-58250-2-Chapter02-8.jpg

2-1-8 腹部膨胀呈现绿色

978-7-111-58250-2-Chapter02-9.jpg

2-1-9 卵泡变绿变性

978-7-111-58250-2-Chapter02-10.jpg

2-1-10 脐孔收缩不良卵黄露于腹腔外

978-7-111-58250-2-Chapter02-11.jpg

2-1-11 脐孔发炎

978-7-111-58250-2-Chapter02-12.jpg

2-1-12 雏鸡肝脏肿大

(2)成年鸡 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病变,亚急性、慢性病例则以肝脏肿大、呈绿褐色或青铜色为特征;肝脏有粟粒状白色坏死灶;心肌有灰白色肉芽肿;肺部有灰黄白色结节;直肠黏膜有白粒结节;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及变色,并常因卵泡破裂引发腹膜炎。

978-7-111-58250-2-Chapter02-13.jpg

2-1-13 成年鸡肝脏肿大

978-7-111-58250-2-Chapter02-14.jpg

2-1-14 青年鸡肝脏出现白色坏死灶

978-7-111-58250-2-Chapter02-15.jpg

2-1-15 成年鸡肝脏有粟粒状坏死灶

978-7-111-58250-2-Chapter02-16.jpg

2-1-16 成年鸡肝脏呈轻度青铜色

978-7-111-58250-2-Chapter02-17.jpg

2-1-17 成年鸡肝脏呈重度青铜色

978-7-111-58250-2-Chapter02-18.jpg

2-1-18 成年鸡心肌有灰白色肉芽肿

978-7-111-58250-2-Chapter02-19.jpg

2-1-19 肺部有灰黄白色结节

978-7-111-58250-2-Chapter02-20.jpg

2-1-20 直肠黏膜有白粒结节

978-7-111-58250-2-Chapter02-21.jpg

2-1-21 卵泡破裂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白痢、糊肛、脐带炎。

(2)剖检病变 卵黄吸收不良、肝脏有白色坏死点。

防控措施

(1)做好鸡群净化 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谨慎从外地引进种蛋。对健康种鸡群,每年春、秋两季要定期用血清凝集试验进行全面检测和不定期抽检;对40日龄以上的中雏,也可进行检测,以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

(2)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只营养水平,做好鸡舍的环境卫生工作;若发现病鸡,要立即淘汰,或隔离消毒。生产实践证明:管理条件较好、生物安全措施完善的鸡场发病率明显偏低。

(3)药物控制 近年来,鸡沙门氏菌耐药性菌株明显增多,因此建议不要盲目用药,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再及时投喂。临床选用中药和微生态制剂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