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啄癖症
【简介】
啄癖症是家禽的一种对除饲料以外的物质有异常啄食嗜好的病症。蛋鸡啄癖症多发生于集约化鸡场、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产蛋鸡群和缺乏某些营养元素的散养鸡群。发生啄癖症的鸡群,产蛋量下降,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致鸡只死亡,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病因】
啄癖症大多是由营养元素缺乏、环境应激、疏于管理、疾病多发等因素引起的。
(1)营养元素缺乏 钙、磷元素缺乏或比例不当会导致鸡只啄蛋、啄羽;缺乏氯、钠元素易形成啄食癖,蛋重下降;缺乏硫元素可导致啄羽症的发生。
(2)环境应激 鸡舍通风不良、养殖密度过大、光照过强,食槽、水槽面积不足等都会引发和诱发啄癖症。
(3)寄生虫 羽虱可引起鸡只皮炎、断羽,易造成啄羽甚至脱羽;前殖吸虫病可致肛门外翻,易发生啄肛。
(4)激素因素 蛋鸡即将开产时,血液中所含的雌激素和黄体酮、公鸡雄激素的增长,可促使啄癖倾向增强。早开产母鸡易发生脱肛现象,加之断喙不好,易发生啄肛现象。
(5)生殖道疾病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大肠杆菌病和衣原体病等常引起生殖道疾病,可使鸡只出现脱肛及啄肛现象。
【临床症状】
由于蛋鸡的啄癖症是因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及饲养管理不当等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多种疾病的综合征,因而根据啄癖的嗜好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啄羽癖、啄肛癖、啄蛋癖、啄趾癖及异食癖5类。
(1)啄羽癖 见于产蛋鸡群中,母鸡相互啄食羽毛,可见部分鸡的颈部、背部、腰部、尾根等部位的羽毛被啄而呈光秃状,鸡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
图4-5-1 尾根处小羽毛被啄
图4-5-2 尾根处大羽毛被啄
图4-5-3 尾根处已发炎,涂药治疗
图4-5-4 颈部羽毛被啄
图4-5-5 蛋鸡背部羽毛被啄
图4-5-6 散养柴鸡群背部羽毛被啄
(2)啄肛癖 见于初产蛋鸡和高产蛋鸡,因增光不合理导致产大蛋或双黄蛋,使子宫脱垂或肛门外翻,被啄而撕裂、出血,严重者整个腹腔内脏全部被啄空。
图4-5-7 肛门被啄出血
图4-5-8 尾尖及肛门被啄出血
图4-5-9 肛门被啄红肿
图4-5-10 腹腔内脏已被啄空
(3)啄蛋癖 本病常因管理不当造成。集蛋不及时、破损蛋长时间留在蛋网上,鸡只啄食后形成啄蛋癖。钙、磷元素不足或不平衡也会导致啄蛋癖发生。有时鸡刚产下蛋,鸡群就一拥而去啄食,有的产蛋鸡也啄食自己产的蛋。
图4-5-11 啄蛋后,蛋清蛋黄流至地面
图4-5-12 啄蛋情况严重,地面散落蛋皮
(4)啄趾癖 多发于雏鸡和青年鸡。喂料不及时或缺料,导致鸡因寻找食物而误啄脚趾造成。
(5)异食癖 多见鸡只啄塑料布、饲料袋、线绳、牙签、食槽、水槽、粪便等。
图4-5-13 异食的牙签插入肌胃
图4-5-14 异食的牙签
【诊断要点】
临床特征上鸡只出现啄羽、啄肛、啄蛋、啄趾、异食的现象。
【防控措施】
(1)落实管理措施 鸡舍内光照不可过强,光照时间严格按饲养管理规程执行,光照过强,啄癖病例增多。鸡群密度要适宜,为鸡只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可减少啄癖症的发生。
鸡只在7~10日龄时及时断喙,并在其开产前再修喙1次。成功断喙既可以防止啄癖症又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
(2)平衡营养成分 提供全价营养的平衡日粮,特别要注意氨基酸的平衡,避免饲料单一。在日粮中添加0.2%的蛋氨酸,能减少啄癖症的发生。
(3)啄癖症的处理 及时移走互啄倾向较强的鸡只,单独饲养;隔离被啄鸡只,在被啄的部位涂擦甲紫。
硫元素缺乏的鸡群每天拌料喂服0.5~3g生石膏粉,啄羽癖会很快消失;因缺盐引起的啄癖症,可在日粮中添加1.5%食盐,连续喂服3~4天即可,食盐不能长期饲喂,以免食盐中毒。
对于已形成啄癖的鸡群,可将鸡舍内光线调暗或遮挡窗户,也可将瓜藤、块茎类蔬菜和青菜等放在鸡舍内任其啄食,既可分散鸡只注意力,还可补充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