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立克氏病
【简介】
马立克氏病是双股DNA病毒目疱疹病毒科(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的类鸡马立克氏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淋巴组织慢性增生性肿瘤病,其特征为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引起鸡只肢(翅)麻痹,以及各种脏器和皮肤的肿瘤病灶。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有和淋巴白血病混合感染的趋势,可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危害蛋鸡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病原与传播】
本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3个血清型,病毒颗粒直径为150nm。鸡易感,哺乳动物不感染。病鸡和带毒鸡是传染源,在病鸡的羽毛囊上皮内,存在大量完整的病毒,随皮肤代谢脱落后污染环境,成为在自然条件下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人员也可带毒传播;孵化室污染能使刚出壳雏鸡的感染性明显增加;1日龄雏鸡最易感染,2~18周龄鸡均可发病;母鸡比公鸡易感。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常为3~4周,发病早的可在50日龄后出现症状,70日龄后陆续出现死亡,90日龄后达到发病高峰,很少有晚至30周龄才出现症状的。本病的发病率变化很大,一般产蛋鸡为10%~15%,严重时可达50%,死亡率与之相当。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类型。
(1)神经型 病毒常侵害周围神经,以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侵害。当坐骨神经受损时,病鸡一侧腿发生不全或完全麻痹,站立不稳,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为典型症状;当臂神经受损时,翅膀下垂。病鸡往往由于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或被其他鸡只践踏而亡。发现病鸡应淘汰。
图1-4-1 病鸡因坐骨神经麻痹,而呈“劈叉”姿势
图1-4-2 病鸡双侧坐骨神经麻痹
图1-4-3 病鸡因臂神经麻痹而下垂
(2)内脏型 常见于50~150日龄的鸡,病鸡精神委顿,食欲减退,羽毛松乱,鸡冠苍白、皱缩,黄白色或黄绿色下痢,迅速消瘦,胸骨似刀锋,触诊腹部能摸到硬块。病鸡脱水、昏迷,最后死亡。
图1-4-4 病鸡极度消瘦,胸骨似刀锋
(3)眼型 在病鸡群中很少见到。病鸡表现为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轻者表现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因眼球凹陷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而失明。
图1-4-5 因眼球凹陷而失明
(4)皮肤型 本型较少见,往往在禽类加工厂屠宰鸡只时,煺毛后才可发现,主要表现为毛囊肿大或皮肤出现结节。
图1-4-6 病鸡皮肤结节
临床上以内脏型最为多见,一般病鸡死亡率在5%以下,且当鸡群开始产蛋前,本病流行基本会平息;而有的鸡群发病以内脏型为主,兼有神经型,当出现混合型后,危害大、损失严重,常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病理变化】
(1)内脏型 主要表现为内脏多种器官出现肿瘤,肿瘤多呈结节性,大小不等,略凸出于脏器表面,呈灰白色,切面脂肪样。病毒常侵害的脏器有肝脏、脾脏、性腺、肾脏、心脏、肺、腺胃、肌胃等。有的病例肝脏上没有结节性肿瘤,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近年发现有的病例中肝脏不仅不肿大反而萎缩变小。性腺肿瘤比较常见,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呈花菜样肿大。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黏膜出血、坏死。一般情况下法氏囊无肉眼可见的变化或见萎缩。
图1-4-7 腺胃壁明显增厚
图1-4-8 脾脏肿胀
图1-4-9 脾脏表面有白色坏死灶
图1-4-10 肝脏高度肿胀
图1-4-11 肺部高度肿大
图1-4-12 心肌肿瘤
图1-4-13 肾脏肿胀
图1-4-14 卵巢肿瘤
(2)神经型 常见坐骨神经明显水肿且增粗,呈灰色或黄色,比正常粗2~3倍,多侵害一侧神经。
图1-4-15 坐骨神经水肿且增粗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病鸡慢性消瘦、腿翅麻痹、零星死亡。
(2)剖检病变 各内脏泛发性肿瘤、肢麻痹。
【防控措施】
1)加强孵化室与育雏鸡舍的消毒工作,防止雏鸡的早期感染。
2)注重育雏舍的早期通风,避免野毒早期占位。
3)成鸡一旦发生本病,再次养鸡时,应不要在原来的育雏舍育雏。
4)马立克氏病疫苗接种。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多种,主要是进口疫苗和国内生产的疫苗,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发病。常用的有血清1型、血清2型和血清3型疫苗,多在鸡只1日龄时开始接种。
5)多价苗。在实际生产中免疫失败的案例越来越多,部分原因是超强毒株的存在。市场上已有SB-1+FC126、301B/1+FC126等二价或三价苗,鸡只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够抵抗强毒的攻击。
采取疫苗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极重要的措施,但是它们的保护率均不能达到100%,因此鸡群中仍有少量病例发生,故不能完全依赖疫苗,加强综合防疫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