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方式的调整与合并录取批次

四、志愿填报方式的调整与合并录取批次

新一轮高考招生改革的报考志愿模式与过去相比也有变化。简单来说,过去的考生报考志愿模式为“考生志愿=学校+专业”,而现在所要采取的考生报考志愿模式则为“考生志愿=专业(类)+学校”。

关于新的报考志愿模式的具体情况、考生填报方式、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我们将在本篇的最后一个主题中再专门向同学们介绍。

关于“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

“专业(类)+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是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长、兴趣优先从专业的角度选择高校并填报志愿。“专业(类)”志愿,既可以是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也可以是同一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还可以是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类),这是与“学校+专业”的单项选择不同的。考生在填报“专业(类)+学校”志愿时,自己的选考科目与高校要求的选考科目必须匹配方可报考。

比如,你的理想是报考山东大学的A专业,在传统的“学校+专业”的情况下,你选择了山东大学的A、B、C等专业(专业通常允许报6个,为了方便这里列举了3个),并服从专业调剂。它存在两个风险,一是你有可能被山东大学退档,二是你有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在新的“专业(类)+学校”报考方式下,你可以选择“A专业+山东大学”“A专业+山东师范大学”“A专业+济南大学”,你也可以选择“A专业+山东大学”“B专业+山东大学”“C专业+山东大学”。在“专业(类)+学校”这种报考模式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目前平行志愿中退档和被调剂这两种考生最不希望的情况发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招生分批次录取,高校自然而然被划分出了三六九等。这种分批次录取的背后存在着这样一个逻辑:高等学校所处层次决定了招生生源的质量,而不管其专业好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晕轮效应”。此次高考改革,山东省自2017年起合并本科录取批次,把在山东招生的所有高校放到了同一起跑线和平等自由的竞争位置上,这无疑会迫使高校花大力气在学校建设、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竞争力。

合并录取批次的积极意义

合并录取批次,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对高校和考生的影响是正面和积极的。

首先,合并录取批次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对学校建设而言,原来分一本、二本两批次录取,是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地将大学划分成了一本和二本两类,在这种情况下二本学校的招生情况就明显不如一本学校。而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后,所有的大学在招生时就处在同一层次上,大学只能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来吸引生源,因此,这有利于高校的学校建设。对专业建设而言,原来分一本、二本两批次录取,一本学校中有些相对较差的专业也能招收到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而二本学校中比较好的专业却很难招收到高考分数过一本线的学生,因为相当一部分高考分数过一本线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是不愿放弃一本学校而选择二本学校的。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后,一本、二本学校的界限清除了,考生选择学校时只需要考虑学校的专业优劣,尤其是对于原来一本学校中那些相对较差的专业,如果不提升其教学质量,就很难招收到高质量的学生,这样就能促使大学努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自身专业品牌。

其次,对考生而言,选择多了,专业满意率高了,满足了考生的个性化需求。原来分一本、二本两批次录取时,高考成绩过一本线的考生一般只在一本学校中选择专业,未过一本线的考生一般只能在二本学校中选择专业;现在实行同一批次录取后,对于同一个专业,考生可以从原来的一本、二本所有学校中选择,这就大大增加了考生的选择范围。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考生按照“专业(类)+学校”填报志愿,事实上已经打破了学校之间的批次,考生首先关注的是专业(类),然后才是学校,这就使得学校之间人为划分的批次失去了意义,专业的好坏才是考生的关注点,专业建设成为学校招生和发展的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