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大学的专业

一、如何了解大学的专业

人们常说,大学中有一半人的专业不是自己选的,自己选了专业的人中有一半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知道这个专业学什么的人中有一半不知道学完了干什么,知道学完了干什么的人中有一半不想从事这个行业。这话说得颇为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要想在大学阶段取得较大收获,有目的地选择专业至关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和了解专业的高中学生,面对着我国高校目前所开设的500多种专业,要想一一了解清楚,显然难度不小。一位高一的同学为此在网上发出求助:我们需要了解每个专业学什么,学了这个专业将来能做什么。那么,谁能提出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对大学的专业从无知做到有知呢?

要了解大学的各种专业,我们可以尝试着采取下列方法。其程序如下图所示:

专业、学科、学科门类

专业是指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生活实践中,用来描述某一人群在职业生涯的某一阶段,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也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对专业的设置是按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的,即一个学科门类下面设置若干专业类,一个专业类下面设置若干专业。

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一种学术分类,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基本功能单位。学科同和它相应的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科的体系既要反映科学的体系,又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比如,经济学学科门类包含经济、财政、金融、贸易等领域的知识,工学学科门类包含机械、仪器、材料、电子、土建、地矿、化工、轻工纺织、航空航天、环境安全、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科门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学科的设置是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的,即一个学科门类下面设置若干一级学科,一个一级学科下面设置若干二级学科。

学科与专业是不相同的,二级学科与专业也不是等同的关系。首先,学科的形成需要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理论体系,即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知识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三是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而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其次,学科的设立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而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不同领域的专门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做基础,专业就组织相关的学科来满足。再者,学科承担的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学科教育,而专业承担的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教育,招生和毕业都是按照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来进行的。

学科与专业具有内在统一性。专业是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的,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在一个学科内可以组成若干专业,在不同学科之间可以组成跨学科专业。学科与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学科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以知识形态的成果,一般称之为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专业的目标则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学科与专业目标的区别表明二者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科与专业并存是高校的一种特有现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科是专业的发展,而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其学科、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