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三维土壤粒级分数模型与解释
2025年09月26日
5.2.3 三维土壤粒级分数模型与解释
基于图5-30至5-33,以及表5-7中所拟合的砾石、砂粒、粉粒和黏粒百分比的理论模型,在第四纪沉积物的SGrid模型中进行土颗粒百分比的内插估计。普通克里金方法适用于没有趋势的空间变量,对数据的平稳性要求较低。对于每个未知点,可通过使用在该未知点邻域发现的数据点来计算局部平均值。当搜索邻域未能找到数据点时,不能估计未知值,会返回“NDV”(无数据值)。
三维属性模型有多种可视化效果,本案例选用从上到下沿着深度方向(沿SGrid对象的w 轴)逐渐显示砾石、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百分比数据的结构。SGrid模型中的每个体元均包含一个唯一的属性数据。由于图形较多,在此就不一一展示了。研究区砾石、砂粒、粉粒和黏粒的分布解释如下。
(1)在研究区大部,砾石的百分比在水平方向为0至5%,沿垂直方向,其百分比从顶部到底部递增。在顶部,砾石稀疏沉积,其粒级高达20%。在较深的部位,砾石的粒级最大可增至60%。砾石主要分布在古河道中或其附近。粗砾石常见于干涸的古河道或者现有河道的底部。
(2)在大多数采集的钻孔中,从上至下,砂粒的比值处于25%~40%之间。因此,在属性模型的大多数网格单元中,砂粒的比值为15%~45%,小部分地区小于10%。百分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不明显。几乎所有的钻孔中都存在不同百分比值的砂粒。
(3)粉粒大多分布在市中心区,并且在上层土中粉粒的比值最大,在40%~80%之间。而在底部分布着大量粉粒比值小于20%的网格单元。
(4)与砾石分布类似,在大多数区域黏粒的比值小于20%。
第四纪沉积物的SGrid模型中的每个网格单元中均被赋予了砾石、砂粒、粉粒和黏粒的百分比值,可从SGrid中提取这些数据,制成电子表格导出,用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和特定地点的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