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5 地基土承载力和压缩性模型及评价

5.3.5 地基土承载力和压缩性模型及评价

5.3.5.1 土层承载力概述

研究区地表人工堆积层由于堆填时间短,为欠固结土,且因为成分复杂,多含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以及腐殖质土,所以其密度、湿度和塑性等不稳定,导致土体力学状态极不平衡,在工程建设上多不考虑其承载力。

新近沉积的粉土、粉质黏土及黏土,固结时间亦相对较短,且含水量、饱和度、孔隙比都比较大,承载力一般在100k Pa以下,属于软弱土,可以作为三层以下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需要考虑粉土的液化及压缩性不均的问题。新近沉积的粉细砂密实度低、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小,承载力一般在150k Pa左右,属于中软土,虽然可以作为一般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但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情况下,易发生砂土液化。新近沉积的碎石土承载力一般在250kPa以上,属于中硬土,是很好的天然地基持力层。

一般第四纪沉积的粉土、黏性土、砂土及碎石土,固结时间长,压实度高,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好,承载力一般在160kPa以上,为较好的工程地质层,可作为多层建筑的天然地基持力层。尤其是砂土和碎石土,承载力可达200kPa以上。

5.3.5.2 土层承载力分区

结合基础埋深实际情况,研究选取了2m、3m、6m 深度切面上天然土的岩性和承载力进行分区。

(1)2m 切面深度土层岩性、承载力分析

图5-41 案例研究区域工程建设层2m 切面深度岩性分布图

在2m 切面深度岩性图(见图5-41)中,出露土层有(1)、(2)、(2)-1、(2)-2、(2)-3和(3)-1层,其中范围最大的为(1)层,其次分别为(2)-1、(2)-2层,(2)层出露面积很小,(3)-1、(2)-3层有零星出露。

◆(1)土层出露区性质为人工堆积土,承载力特征值为70~105kPa不等,105k Pa区可以作为3~4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或进行简单的地基加固处理后使用;

◆(2)-1和(2)-2土层出露区为粉质黏土、黏质粉土、黏土交互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 Pa,可以作为多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

◆(3)-1土层为粉质黏土,出露面积较小,压缩系数α1-2为0.213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层。

在承载力小于130k Pa的区域将天然土稍加处理,就可以满足6层以下的低层或多层建筑对地基的基本要求。针对7~9层的中高层建筑,要对地基土进行进一步处理才能使其满足要求。

(2)3m 切面深度土层岩性、承载力分析

在3m 切面深度岩性图(见图5-42)中,出露土层有(1)、(2)-1、(2)-2、(2)-5、(3)、(3)-1、(3)-2和(3)-3层,其中范围最大的为(3)层,其次分别为(3)-3、(2)-1、(2)-2层,(3)-1层出露面积很小,(1)、(2)-5、(3)-2层有零星出露。

图5-42 案例研究区域工程建设层3m 切面深度岩性分布图

◆(3)层为粉土,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 Pa,可以作为多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

◆(3)-3 层出露区为粉细砂,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 Pa,α1-2值为0.265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可以作为多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但研究区砂土存在轻微液化,作为天然地基使用时要进行适当处理;

◆(2)-1和(2)-2层出露区为粉质黏土、黏质粉土、黏土交互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 Pa,可以作为多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

◆(3)-1层为粉质黏土,出露面积较小,压缩系数α1-2为0.213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层;

◆(2)-5层为圆砾夹杂卵石,承载力特征值为260kPa。

(3)6m 切面深度土层岩性、承载力分析

在6m 切面深度岩性图(见图5-43)中,出露土层有(2)-1、(2)-2、(3)、(3)-1、(3)-2、(3)-3、(3)-4 和(3)-5 层,其中范围最大的为(3)层,其次分别为(3)-3、(3)-4层,(2)-1、(2)-2、(3)-1、(3)-2和(3)-5层有零星出露。

图5-43 案例研究区域工程建设层6m 切面深度岩性分布图

◆(3)层为粉土,承载力特征值为130k Pa,可以作为多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

◆(3)-3和(3)-4层为中粗砂夹杂粉细砂,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α1-2值为0.235MPa-1,均属于中压缩性土,可以作为多层建筑物浅基础的天然地基,但研究区砂土存在轻微液化,作为天然地基使用时要进行适当处理;

◆(2)-1和(2)-2层出露区为粉质黏土、黏质粉土、黏土交互层,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

◆(3)-1层为粉质黏土,出露面积较小,压缩系数α1-2为0.213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层;

◆(3)-2层为黏土,压缩系数α1-2为0.423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层;

◆(3)-5层为圆砾夹杂卵石,承载力特征值为260k Pa。

总体来看,天然土的承载力较好,在130~200kPa之间。顺义地区东南部天然土的承载力较小,都在130k Pa以下,将天然地基稍加处理可以采用浅基础修建1~4层的建筑物。向西、向北土的承载力渐渐变大,在北部的北府村一带承载力可以达到210k Pa,在这些区域,天然土的承载力基本可以满足修建多层或高层建筑物的需求。

5.3.5.3 土层压缩性概述

随着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及平面分布的复杂化和密集化,对建筑变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高低层之间、主楼和裙房及纯地下车库之间的沉降量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要精确计算上述差异,要求对研究区各土层的压缩性进行准确适度的评价。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和《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2009)规定,地基各土层压缩性划分标准如表5-9所示。

表5-9 地基土层压缩性划分标准

研究区地表人工堆积层由于堆填时间短,结构疏松,为欠固结土,且成分复杂,多含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以及腐殖质土,压缩性很高。

新近沉积的粉土、粉质黏土及黏土,固结时间亦相对较短,孔隙比大,压缩系数高,压缩模量一般在4~7MPa,属于中高压缩性土,局部属中压缩性土及高压缩性土。新近沉积的粉细砂及碎石土,压缩模量一般大于15MPa,属于低压缩性土。

一般第四纪沉积的粉土、黏性土、砂土及碎石土,固结时间长,压实度高,压缩模量一般在8MPa以上,属于中压缩性—低压缩性土(局部属中高压缩性土),尤其是砂土和碎石土,压缩模量一般在20MPa以上,甚至可达60MPa。

5.3.5.4 土层压缩性分区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相关规定,建筑物的沉降量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基础形式、基底附加应力、地下水埋深情况、下卧土层压缩性以及邻近建筑等因素。遵照沉降量计算公式,下卧土层压缩性(压缩模量)是较为直接的因素之一,公式在应用中考虑了各土层的组合情况及主要持力层厚度,并采用了数理统计的方法。

压缩性影响主要集中在地层上部,到下部衰减很快,而且下部地层压缩性较小,故本章对研究区15m 和20m 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压缩性采用压缩模量平均值进行分区评价。

压缩模量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E si为第i 层土的压缩模量(试验所得的100MPa压力下的压缩模量,砂土和碎石土为经验值);h i为第i层土的厚度(m)。

经过计算,15m 范围内地基土平均压缩模量在5MPa以上,属低中压缩性土,没有高压缩性土,即压缩模量小于4MPa的区域,总体来看研究区东北部土层的压缩性小于西南部。

从15m 切面深度压缩性分区来看,平各庄以北的马坡地区、北小营镇土层压缩模量大,属于低压缩性土;西南部的压缩模量小于15MPa,属于中压缩性土,土体工程性质较好。

20m 范围内地基土的平均压缩模量在6MPa以上,属中低压缩性土。20m切面深度压缩性分区整体依然延续15m 切面的规律,东北部压缩性小于西南部,随着深度的增加,压缩性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除了东北部的仇家店、北府村附近的大片区域地基土压缩性低外,在中部、西南部也有低压缩性土的分散分布。比较而言,平各庄、首都机场周边的地基土压缩模量小一些,属于中压缩性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