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2016年6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部分有重大调整,陪伴了中国大学生十几年的“短对话”和“短文听写”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闻、学术讲座及讲话听力。对于这次听力改革,我并不感到意外。相反,这恰恰印证了我多年前的猜想——国内外语水平测试必然会越来越淡化考试技巧,更加重视考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逐步向托福、雅思等国际性考试接近。
反观调整前的四、六级听力,有经验的考生不难发现,改革以前的短对话往往有一定的套路,对话内容一般涉及天气、寄信、买礼物、考试、借书等。考前买一些模拟题进行练习,再加上一些简单的考试技巧就能轻松应付。然而这样的听力考试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考生基本上在临考前纯粹为了考试而突击练习,往往考完就忘了,生活中听到和用到这些对话内容的概率小之又小。这种与现实脱节的人造出来的对话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和大多数考生平时长期接触到的、真实的英语听力材料相差甚远。至于改革前的六级听写填空,与其说是考查听力,不如说是考查考生的词汇量储备。有时候,哪怕把整段话都听懂了,但恰好需要填写的单词不熟悉,或者对其拼写记得不牢,照样丢分。所以,调整这些不科学、不切实际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我是拍手称快的。毕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广,人们能接触到的听力材料也越来越多。英语新闻、国外开放课程、TED演讲等这些愈来愈受欢迎的材料对人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一味地停留在短对话、听写填空的层面上,我们的考生即便过了六级,面对这些材料,也许仍然是一个“聋子”。
不过,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也许听力内容的调整有些突然,多年听惯了的“莎莉”“玛丽”等与我们告别了,而那种朗读多遍的机会也不会再有。换成新闻、讲座以后,考生的复习面变广了,只听几段模拟题上的练习进行突击是完全不够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新题型中游刃有余,夺得高分,需要我们平时加强练习,真正提高语言应用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该使用什么材料练习?练什么?怎么练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些普特听力网(www.putclub.com)网友们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经验一】你最多只能听懂你读得懂的东西。
“是不是只要每天听,拼命听,把自己‘沉浸’在英语环境中听力就会自然而然变好呢?并不是这么简单。听力训练中有一条最浅显但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则是:你最多只能听懂你读得懂的东西。这句话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提高听力最关键的地方并不在于你听了多少东西,而是在于你的阅读基础(包括词汇量和语法基础),阅读基础越好,能看得懂的东西越多,听的过程也会越顺畅。其次,听力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听懂能读得懂的东西,听懂该听懂的,对于读不懂的东西,只能通过提高词汇量来解决。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可以大致等同于词汇量水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网友魏剑锋)
【经验二】你真的在“听”英语吗?
“我感到,英语听力中的难点是如何训练自己对于语音的识别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依靠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力求避免‘假听’现象。‘假听’是听力训练中的大敌,实质上是精力分散的表现。好像都听懂了,实际上有许多是自欺欺人。还有,做听力选择题,也会出现乱猜的缺陷。有时候虽然猜对了题,其实并没有真听懂。有的人考了高分,但是听力并没有过关。再有,‘假听’浪费了很多时间。有的人听英语十多年,还是不能听得很准确,原因就是听得不认真,不是真正在‘听’。”(佚名网友)
【经验三】听100段材料不如把一段材料听100遍。
“几年前,我的听力一塌糊涂,急着想要提高听力的我可真是病急乱投医,什么都听,BBC,VOA,CCTVNEWS,CRI,美剧等。然而,时间过了半年,感觉自己还是听得云里雾里,模模糊糊,没有太大的进步,总是搞不清楚听的内容。后来在学校的一次英语讲座上听一位老教授强调说‘听100段材料不如把一段材料听100遍’。他说他们原来练习听力时并不是急着去听那些五花八门的材料,而是各个击破,紧盯一个点,反复地听一盒磁带,最后竟然把磁带都听烂了。当把一盒磁带上的内容听到滚瓜烂熟的时候,能够清晰地完全听明白的时候,再换其他材料,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听力进步非常大。我按照教授的方法练习了半年,不再漫无目的地泛听,而是有针对性地将听力材料反复地听,完全听懂以后再换其他材料。现在,在听新的材料时,虽然还是不能一遍完全听明白,但比以前更容易把握材料中的重点信息,进步非常大。”(网友八月秋风)
【经验四】口耳并用,反复诵读。
“关于诵读,丰子恺用的是22遍法(这个不详细说了,大家可百度一下),我觉得自己笨,所以就把它变成了100遍。从2010年9月开始,我就开始每日诵读。我在书上贴了便贴条,每读一次画一笔,五笔形成了一个正字,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坚持读,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把这10篇课文读了整整1000次,每篇读100次。这个过程,还坚持听BBC,喜人的结果出现了。我发现,我能‘听清’BBC了,换个频道到CNN,也能‘听清’,再开电视听CCTVNews,也能‘听清楚’。如果一句话听得不清楚,那是因为有生词,或者不熟悉那个单词。未来的路依然漫长,但是总算见到曙光了。因此,我总结出学习的经验就是:不断地重复,坚持,不要怕枯燥!这样我们一定会攻克听力的!”(网友小尾鱼的尾)
相信大家从网友们的经验已经找到了一些窍门。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著名二语习得专家克拉申博士曾指出,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我们选择的材料不应该低于自己的语言水平,也不宜太难。太简单达不到训练效果,太难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其次,练听力不仅仅是耳朵的事情,词汇量的扩大、语音的矫正必须与听力练习并驾齐驱。听读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只有自己音读准了,才更容易听得清楚。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至关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你连在阅读中都无法读懂的句子,你在听力中能够听懂吗?对于新闻和讲座听力,阅读量的多少以及阅读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听说能力的高低。最后,听力的练习应该精听和泛听结合,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可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建议每天抽出一段固定的时间(至少半小时)来做精听训练。同时,对于精听过程中积累的单词和短语,我们要及时巩固复习。
什么是精听,怎么精听呢?精听是指“精确听力练习”,要求大家在听力练习中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即便是生僻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虽然不能听懂,但要能够判断哪些是专有名词。精听练习可具体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1.完整听一遍练习材料,了解大意;
2.再听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没听出来;
3.对比听力原文,看有哪些词或表达是自己不会的,有哪些是自己会却没能听出来的,有哪些是听错了的,有哪些连读、失去爆破是没听出来的;
4.查阅词典,将听力材料中的生词和表达弄清楚;
5.再完整地听一遍,看看还有哪些地方听不懂,听不懂的地方再对照听力原文找原因;
6.最后再听一遍,并将听到的内容用英文进行复述。复述可分段进行,要求意思一致,不必完全照背原文,但要尽可能用上听力材料中学到的单词、短语及句式表达。
与精听相对的泛听指的是“广泛的听”。泛听要求大家在听力练习中以掌握听力材料的整体意思为目的,只要不影响对整体文章的理解,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听不懂也没关系。通过泛听练习,我们可以培养耳朵对英文的敏感度,获取新的知识。泛听可选材料十分广泛,有声电子书、TED演讲、国外公开课程、名人演讲、英国文化协会的英语学习Podcast等都是绝佳的练习材料。
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讲方法就等于纸上谈兵,我们还需要借助一些高效的工具帮助我们进行实际操练。机械工业出版社及时推出的这套征服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新题型图书正是目前广大考生所急需的听力备考利器。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新闻、讲座听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编排了大量的听力练习,帮助大家在切实提高听力能力的同时增强应试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的主编张小林老师是我的挚友,他时常说“做书就是做良心,一定要让读者花的每一分钱、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得到十倍的收获”。他编著的经典听力教材《听力策略》以及姊妹篇《听力元素》是我们普特英语听力网多年来最畅销的英语听力教材,2009年以来,多次再版,收到了各高校老师的好评,很多老师将其作为平时精听课程的教材,也有老师将其作为四、六级考试之前的突击教材,无论是哪种,都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此次他的新作付梓,邀我作序并谈一些听力训练的方法,我欣然应允。然怎奈笔拙,只能谈些刍荛之见,做引玉之砖。大家可将前面提到的基础方法应用于本书的学习之中,假以时日,相信一定会破茧成蝶,听力水平突飞猛进。而一旦有了听力的真正提高,轻松应对四、六级考试,斩获高分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普特站长 胡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