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历史理论中的批判哲学因素

康德历史理论中的批判哲学因素

张骏[1]

从18世纪80年代开始,康德陆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和论著[2]或多或少地讨论到与人类历史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包括人类历史之起源、运行之目标以及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应该期待着怎样一个完善的宪政体制,以及秉持着何种视角看待这一发展的过程。由于康德的三大批判关于认识论、道德实践和审美判断的论述成果过于瞩目,使得后人为他未能同样完成有关历史以至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系统的理性批判感到遗憾,不过在这片鳞半爪中我们能够发现其带有明显批判哲学特征的目的论取向的历史观得到了伸张。正是以此为基点出发,康德营造出一套在当时颇为标新立异的史学观念,对后世历史学科成熟阶段的史学思想产生了可能虽未自明[3],然而实际上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据此回溯还原的话,我们也可在康德其他批判哲学的著作中找到其发轫和回应。因此,康德的历史观并不像他相关著作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那样是一个相对孤立、零散的表述集合,而是可以与他在知识、道德与审美的思辨体系相互通融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哲学的主要论点可以在批判哲学中找到对观和互证,而充当它们之间沟通桥梁的便是所谓目的论的理论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