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减少思想开小差的频率

引导孩子减少思想开小差的频率

上课学生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知识的认知过程,要想提高听课的效率,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应该紧跟着老师走。然而,在课堂上有许多孩子喜欢思想开小差,不是停留在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里,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父母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发现问题的症结处,并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提高听课效率。

妈妈被通知去学校开家长会,她提前请了假,打算先去看看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于是,她趁着孩子还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站在窗户旁边观察孩子的举动。只见孩子很乖地坐在位置上,一会儿看着书,一会儿看看老师,一副很听话的样子。妈妈看着很高兴,这时候,老师向孩子提问了,孩子似乎没有听见,妈妈着急了,老师又叫了一声,孩子稀里糊涂地站起来,很无辜的样子,他根本不知道老师向自己提问了。前排的同学回过头说:“老师问你问题呢!”老师亲切地问:“你思考好了吗,告诉我答案是什么。”孩子茫然地说道:“老师,你刚才问我什么?”这下子,不仅老师,连在窗外听课的妈妈都大吃一惊,这孩子肯定是走神了。老师让孩子坐下,提醒了一句:“上课要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明白了吗?”全班同学大声回答:“明白了。”

其实,孩子在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有多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有可能是学习习惯不好,上课前20分钟还能集中注意力,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习惯性地走神,想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有的则是对课堂知识理解有困难,有些地方听不懂,就很容易思想开小差,越听不懂就越容易走神。无论孩子是由于哪种原因,都需要父母多与孩子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切忌一味地责怪孩子。

低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他们有时候在课堂上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所以,需要父母的帮助,当然这还需要老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但重点还在于孩子本身,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应该在课堂上专心听讲,思路跟着老师走。孩子认识到认真听课的重要性,他就会适当地克制自己,减少思想开小差的频率。

那么,面对这样一些情况,父母该如何应对呢?

小贴士

1.通过成就驱动法

有的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对于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通过成就驱动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父母要适时不断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一旦孩子有了进步,父母就要大加赞赏,以奖励为主,少一些责备、多一些肯定。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让孩子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孩子就会喜欢上学习,在课堂上也会积极听讲。

2.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有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前20分钟能够集中注意力,后面就会放松精神,习惯性地走神,想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让孩子养成上课记笔记的习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走神的行为,思路自然也会跟着老师走。

3.鼓励孩子向老师请教

有的孩子对老师前面所讲解的知识没有理解,注意力一直放在那里,就很容易走神,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上课的时间有限,老师只会照顾大部分孩子,因而可能会对那些简单的知识一句带过,主要讲述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父母需要告诉孩子,即便自己前面有些地方没有听懂,也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课后再向老师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听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