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担当理顺“大发街”

勇于担当理顺“大发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县供销社在大发村设立了销售点,后来几名村民联合买下销售点,改造成90余间商铺出售给外乡人,每逢赶集天,富乐、海潮和爱民的部分村民会来赶场,人气很旺,这里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俗称“大发街”。

大发街原是供销社的职工在管理,销售点卖掉后,没人管了,忽然间又多出了许多商户和住户,而且大部分是外乡人,大发街就乱了套,街上垃圾成堆,污水乱排,商户们时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2007年两家商铺为争街上一小块地,各自找来一些小混混压阵,两伙人在大发街斗殴,多人被砍伤,公安机关介入后才平息。

“这么下去不是事啊,大发街得好好管一管了”。张文学下定决心要把大发街理顺。可是怎么才能管好?让所在村民小组的组长来管难度大,又没有经费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只有村“两委”牵头把这件事情担起来。

为管好大发街,张文学详细了解了大发街上商户的基本情况:商铺92间,只有11间是大发村的人在经营,两间是浙江人在经营,23间是爱民乡其他村的人在经营,其余58间是富乐、海潮和通安的人在经营,其中31间是出租的,经营者并不固定,方圆不足5亩的“大发街”常住人口已达259人。

张文学虽在大发村有较高的威望,但是外地商户和他并不熟悉,要取得商户们的信任必须先切切实实地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商户们对街上的卫生状况都很不满意,大发街只有一个垃圾池,且从来无人清理,垃圾堆成了小山,臭气熏天。张文学决定从搞好街面卫生入手。他想办法争取到1万元资金,找到家门兄弟做了半夜的工作,花了3000元协调了一块地,接着请来村里一名经营挖机的村民帮忙,用最便宜的价格租了一辆挖掘机建了一个垃圾填埋场,又找来一辆大车足足运了11车,才把街上堆的垃圾清理完。

清理垃圾虽然不是大事,却让商户们的想法有了转变。“街上干干净净多好,村上提桶桶做事情,我们是该给人家撑起。”“只要街上天天都像现在这样,我花点钱都值得”。垃圾清运后,张文学挨家挨户做工作,商户们的意见最终达成了一致,每间门面每月主动出10块钱,用于清运垃圾,其他事情由大发村“两委”协调。

如今,大发街干净了,商户们也和气了,生意越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