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里的“父亲”

学生心里的“父亲”

“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杨仕宇总爱这么说。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他便遇到了一个“烫手山芋”:班上一个学生患上了青春期癔症,病情严重时,几乎每周都要发作,有时一次,有时两次,孩子家在农村,家长也不能随叫随到。那一年,半夜里他的手机不知响过多少次,每当电话响起,他总是穿好衣服匆匆赶到学校,在最短时间将她送到医院。孩子一小时醒来,他就守一小时;三小时醒来,他就守三小时。一来二去,医生和他都熟了,有医生建议说:“这样长期耗下去也不是办法,不如让家长到城里租个房子照顾吧。”但他总说:“学生家那么远,父母又忙,哪有空,还是我来吧。”

他的学生中有一位他的“宠儿”,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位特殊人物:从小父母离异,几度在父亲、母亲中“易手”,自从小姨和弟弟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去世后,她寡言少语,再不愿意与人交流。面对这样一个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杨仕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组织班上的科任老师,买上生活必需品,多次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并在学习、生活中处处关照。慢慢地,孩子有了明显的变化,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他说,愿意和同学交往了,运动场上也有了她的身影。初三毕业时,孩子顺利考上了高中。然而,开学几天了,却一直不见她来报名,这急坏了杨仕宇。经过多方了解,杨仕宇才知道,因为家庭困难,她打算放弃学业。当她在杨仕宇的一再催促下重返校园时,她才知道,杨老师已经悄悄地为她缴纳了学费。“杨老师就像我的父亲,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这名学生发自内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