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生如子,情暖彝乡

爱生如子,情暖彝乡

20世纪80年代的槽元乡交通极为不便,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孩子听不懂汉语。1988年7月,辜新游分配到槽元乡中心小学任教。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外乡小伙来说,多多少少有些失落,加上辜新游是西昌人,操着一口浓重的西昌口音,师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就更加困难。

为了让学生及早适应他的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辜新游开始主动走进学生,无论是上、下课,只要有机会就跟学生学说彝语。时间长了,他也能说两句蹩脚的彝语,师生之间的交流渐渐地多起来,学生不再怕他,有事没事总爱围着他问个不停。

为强化学生练习使用普通话,辜新游要求学生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如果遇到不会说或听不懂的词句就举手,他会逐字逐句地翻译,然后逐字逐句地教。这个刚出校门的小伙子干劲十足,每天早早地就等在教室里,只要有学生来他就开始教他们读拼音、写汉字、算算术。下午放学以后,他也不懈怠,总要把学习差的学生留下来“开小灶”,有时辅导得太晚,还要亲自把学生送回家。

在他的努力下,他所教的班级学习成绩快速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越来越好,辜新游用他善良和耐心激起了山里孩子的学习兴趣。1991年9月,辜新游调到太平区小学工作,他离开槽元的那天,很多的学生赶来送行,有几个学生拉着他的手舍不得他离开。

辜新游到现在都记得1991年的冬天,他发现家住横山乡麂子沟的4名学生经常缺课,甚至不交作业。辜新游每次问他们原因都是众口一词:“从家里到学校的路太远了,冬天夜长,早上天不亮就出发,带几个煮熟的洋芋当干粮,下午要天黑了才能到家,吃过饭瞌睡就来了,没时间做作业。”为了解真实情况,辜新游决定周末放学后和他们一起去家访。他们到达麂子沟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辜新游顾不上吃饭,开始一家一家地敲门,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了解群众的困难。等他做完家访夜色已经笼罩了大地,看看表已经快到九点了,麂子沟上不挨村,下不着店,一户人家和另一户人家之间看得见摸不着,真正走起来至少要半个小时,辜新游是外地人,找不到回去的路,又累又饿,但看到学生家庭十分困难,不忍打扰,只有爬坡上坎到队长家借宿……

说起在太平工作的日子,辜新游总是无限感慨,他说:“山里的孩子太苦了,如果误人子弟,我的良心会不安一辈子。”辜新游就这样在农村小学坚守了14年,他用自己特有的执着和无限的爱心浇灌着这些生长在大山深处的幼苗,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