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用16年光阴丈量金河大地

苦干实干,用16年光阴丈量金河大地

1965年,21岁的马文荣被分配到会理县较为边远的黎溪区金河公社(现鱼鲊乡)工作。在那片热土上,他用青春的豪迈与激情,书写无悔青春。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是马文荣身上最大的优点,在金河公社工作的16年,他从办事员慢慢成长为金河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马文荣始终把党的工作放在心中,致力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4个生产大队、机关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在金河全覆盖。

20世纪60年代,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马文荣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克服无资金、无技术、无大型机械的困难,仅靠人挑马驮修建金江、放马田、毛坪子3个水库,为当时金河公社最缺水的13个生产小队送去了甘露,一举改写金河公社没有水库的历史。时至今日,当年修建的水库仍然是鱼鲊村民种植“鱼鲊青芒”的重要水源,仍然是鱼鲊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那时候,温饱问题是第一大事,马文荣带领全公社群众大抓生产,粮食基本实现自足,年年全面完成公购粮、义购粮任务,达到人均100斤,高过当时会理县城周边公社,金河公社被黎溪区树立成先进典型,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公社。每每谈到此,马老的脸上依旧会洋溢出喜悦和自豪。

1966年成昆铁路开工建设,过境当时的金河公社,马文荣发动群众参与修建铁路,年年向铁道兵送猪羊等慰问品,成为成昆铁路拉鲊铁路段工农一家亲的先驱,拉鲊火车站也将铁路电力输送到了金河大队,使金河大队成为当时拉鲊铁路边唯一通电的生产队。

“老马,你看看,比你后到金河公社的同志早都走了,就你还一直在这里,你图个啥!”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马文荣总是笑一笑回答:“青年志在四方,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时光如白驹过隙,马文荣从一个20出头的小伙儿到近不惑之年,农村艰苦的工作锤炼了他的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