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医术,传承爱心
刚工作不久,李登伟就被单位选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外科和麻醉专业,但是回院收治的第一台开创性手术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是剖宫产。1998年冬季的一个阴雨天,李登伟突然接到医院院长电话:“妇产科有一名高龄产妇,生命垂危,马上到医院会诊,同时看看能不能实施剖宫产,尽力挽救母子生命。”他立即赶到科室一看,产妇46岁,产程停滞、大量流血、生命体征紊乱、胎心音低弱。当时通安到会理的路况很差,交通非常不便,车辆非常少,即便马上有车运送,产妇至少要在车上颠簸两小时。关键时刻,李登伟权衡利弊后,向院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就在本院做剖宫产手术。”李登伟与家属沟通后,在陈旧的手术室里临时消毒,备齐药品,上台主刀做剖宫产手术。大约30分钟后,他取出一名男婴,整个手术持续1个半小时,母子平安,家属千恩万谢,医务人员欢欣鼓舞。产妇出院月余后,家人送来了锦旗“不是神医,胜似神医”。
“手术成功的喜悦是任何物质享受所代替不了的。”在李登伟的记忆里,感动的事情时常在发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复制着他曾经有过的感动,让爱心传递,让感恩开花。
在业务工作上精益求精,在公共卫生和社会事业上,李登伟身先士卒。2003年“非典”期间,虽然身体不便,但他仍主动请缨配合其他部门在皎平渡和通安轿子岩设置检查点,一待就是一个月。2005年江普发生炭疽疫情,李登伟临危受命,来到江普乡卫生院,与仅有的一名医生同吃同住,治疗病人,监测疫情,直到疫情全面消除。
木古镇花山村青年鲁某,因长期患左肱骨骨髓炎,医治效果不佳,婚姻也屡屡碰壁。2002年,他到通安中心卫生院求医。李登伟经过仔细检查确诊后,开创性实施骨髓开窗肌瓣填塞术,半年后,鲁某完全康复,并且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年后组建了家庭。
杨家坝乡新桂村妇女骆某某,因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右下肢足掌长期溃烂,经久不愈,夏天疼痛难忍,恶臭难闻,冬天冰冷麻木,毫无知觉,养育有2女,全靠丈夫支撑家庭,以至于骆某某曾产生轻生念头。经李登伟手术精心治疗,多年的足掌痼疾彻底解除,骆某某感慨地说:“李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很高兴……”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很多老百姓得到李登伟精心医治,重获健康,李登伟在通安获得了“李一刀”的称号,他也成为很多群众心中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