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权》简介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权》这本书是由(美)萧公权创作的,《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权》共有106章节
1
版权信息
书名: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权 作者:(美)萧公权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0-01 ISBN:97872142227...
2
序言
当我完成《中国乡村》一书,另找研究题目时,担任华盛顿大学远东与俄国学院助理主任的梅谷教授(Franz Michael)交给我一批康有为著作的微卷照片,那是由已故...
3
第一编 家世与生平
...
4
第一章 家世
康有为曾颇为得意地说,康家13世都是“士人”出身,未尝有一人执过其他的行业。[1] 这一说法并不很实在。从他家世看,19世纪前并未出过著名的学者,而且有些族人绝...
5
第二章 生平
康有为誉满天下,谤亦随至,为最具争论性的人物之一。那惊世震俗的思想使他引人注目(他似乎并不在意),也使他成名(此显然使他陶醉)。他特殊的脾性和行为几令他常在公众...
6
一
强烈的自信心,几近乎自夸,是康有为性格最显著的特征。此一特征,一些当时人以及后来的作者们都曾注意到。[80] 他很早就自以为有才。12岁时看龙舟竞赛,即席写出一...
7
二
康氏相信自己具有非凡的德智能力,故必须带头为人类服务。他12岁时,就“岐嶷能指挥人事”。[96] 有一度,他连孔夫子亦不稍让。民国六年(1917)他写道: 吾少...
8
三
康有为的道德勇气尚得之于一种信念,认为上天曾给予他一种历史性的使命。这一点,他与孔夫子没有什么不同。孔子相信,他的一生赋有天命。[114] 康在民国六年(191...
9
四
康有为尚表现出另一种性格:对生命的一种欢乐感。读《大同书》者大都能注意到,他对人性所作之坦率的享乐主义式解释,即他所说:“人道无求苦去乐者也。”[131] 这并...
10
五
为康有为写传的某些作者认为康氏一生中理论与实际常不一致,例如其中一位作者说: 他每天戒杀生,而日日食肉;每天谈一夫一妇,而自己却因无子而娶妾;每天讲男女平等,而...
11
六
上述一些康氏性格的特点可从他大半生中观察得到。不过在少年时代一段时间,他似乎感到茫然。他于1918年回忆道: 至14岁(1871),觉吾身柔脆,有遗世思。16岁...
12
第二编 哲学思想
...
13
第三章 儒学新诂
二十年前,一位美国历史学者曾说:康有为是一有能力而能独创的学人,在清帝国末叶,试图将儒学与专制政体分离,以求儒学的复苏。[1] 十年后,另一美国学者又谓康系一伟...
14
第一节 尊儒还是叛儒
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实在当时已经提出):康氏既拒斥儒学的正统解释,是否仍可视为一忠实的儒者?康氏对创立儒学的圣人景仰备至,但是我们是否能排除这样一个可能性,即...
15
第二节 作为儒者的康有为
前已述及,康氏不接受当时的儒家传统。他坚持要回到原来的、真正的儒家,在当时已经式微的儒家[21],真正的儒家可经由对经籍的考证与清理错误的解释而重现。最需清除的...
16
第三节 康氏对他前辈和同辈的态度
康氏对许多重要的儒家学者作或褒或贬的评价。唯一使他无条件信服的只有孔子本人——不是一般人所认可的孔子,而是他自己所认识的孔子。康氏的评论常带教主口吻,难免没有偏...
17
第四节 对群经之解释
...
18
(一)见解的转变
梁启超觉察到:坚持己见是康有为的特性之一,所以当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哲学思想成熟时,便不再求进。[114] 梁氏在此不过重述康在1880年代的自述[115...
19
(二)对《公羊传》的解释
康氏于1880年代之末以及1890年代之初,认为《春秋公羊传》是最完备和最可靠的儒家真理。例如,他于光绪廿年(1894)曾说,“孔子虽有六经,而大道萃于《春秋》...
20
(三)对其他经书的解释
康氏对待其他的经书,与《春秋》有异;他不把这些经书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泉源,而视作其他用途。他治这些经时,他的思想已定型,他的改革哲学已明确。他不再从这些经书中求灵...
21
(四)康氏对儒学新解释的意义
上文显示,儒家经典既是康氏哲学的泉源,也是他表达自己思想的媒介。大体言之,公羊《春秋》学配之以佛学与西学,使康氏放弃早年的传统学问和思想见解,变成解经诸贤中的“...
22
第四章 以儒变法与以儒为教
...
23
第一节 以儒学为变法之哲学
康氏治经给他提供了社会哲学的基础,同时为他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柱。他于1891年刚完成《伪经考》一书后,立即开始写作《孔子改制考》,于1896年完成,正好是戊...
24
第二节 以儒学为宗教
梁启超于1901年写道:康有为是一宗教家,在宗教方面对中国有大贡献,他“以孔教复原为第一着手”,乃是“孔教之马丁路德也”。[236] 此一看法为后来的一些学者们...
25
第三节 康有为在儒家传统中的位置
由上述可知康有为乃一“爱国的”儒者,努力使儒家传统以及帝政适应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新形势,以保国、保种、保教。他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并无很大...
26
第五章 哲学的整合
近代中国的“近代性格”至少一部分得自于有思想之士人,介绍他们认为有用的西方文明,以使固有的思想与制度系统,适应变动的世界。从1860年代到1910或1920年代...
27
第一节 早期:道德之世界
...
28
(一)对宇宙的看法
康氏于1884年27岁时达成其生平第一个“世界观”。以下是他自述如何达成的大纲: 早岁读宋、元、明学案[379]、《朱子语类》。[380]于海幢华林[381]读...
29
(二)关于人性的思考
康氏步武儒家先贤,寻思人性问题,并拟解决孟子与荀子之争论,时而尚孟,时而尊荀。他于1892年写的《长兴学记》中表达了他的立场。他在此书中大略说明其讲学的目标以及...
30
(三)伦理思想
康氏大致倾向用唯物观来看待人的动机与情感,此尤著于他的早期作品,特别是《实理公法》与《康子内外篇》。二书均撰于1880年代。[445] 在前书中介绍物质有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