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交通与传播
2025年09月15日
(四)交通与传播
康有为并不特别留意经济学家所谓的交通事业的投资,但他对铁路、汽船,以及邮政事业有他的想法。他同意他同时代人所认为的,铁路在西方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因此,中国必须立即从事有系统的铁路建设。其效果将不止于经济上的。铁路除了提供大量工业与农业产品的运输功能外,还可在战时迅速运送人员与物质,而在平时则可消解各地语言风俗的差异,使各地来往便捷。建筑铁路需要大量经费,缺少资金为最大阻碍。因此,他建议政府应鼓励并帮助私人铁路投资,给予他们可行的计划、合理的规定,以及可资依赖的保障。基于未经现实环境证实的乐观,他说:“吾民集款,力自能举,无使外国,收我利权。”[411]
是以,外国资金并不宜于建筑中国铁路。康氏与一些当时的人有异,他完全排除外国投资或筹借外资来筑路的可能性。事实上,他要减少上海与天津两大商埠的重要性,故铁路无须经过这两座城市。此为他力主建筑北京—青江浦一线而反对天津—通州一线的主要论点。[412]
在此康有为是一“民族主义者”,高估了中国的财力,也不知道工业发展地区可以累积资本,以发展不发达地区的经济。
康氏在一个奏折(1898年仲夏)中说,凋敝的漕运应该取消了,以便将款项用之于铁路的建设。他指出漕运在经济上一直不是成功的,现在已成“万国腾笑”奇谬之弊政。近代铁路可快速地运送谷物。事实上,政府不需介入食物的运输。现代货物交易系统成立后,“民食所重,商贾自趋”,政府不须干涉。[413]
在此康氏似已接近自由经济的概念。
现代航运是同一情况。他说:“轮舟之利与铁路同,官民商贾,交收其益,亦宜纵民行之。”[414]
不过,政府需设立弁从事邮政。康氏借英国经验说,一个国营的现代化邮局可增加帝国收入,同时给予民众绝大的便利。它可有助铁路系统,增进其用途。[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