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支持的比较
1.中国:养老服务设施数量逐步增长
老年人设施是指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具体包括老年公寓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养老院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养老院包括社会福利院的老人部、护老院、护养院。老人护理院为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居住、医疗、保健、康复和护理的配套服务设施。老年学校(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的专门机构和场所。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的专门机构和场所。老年服务中心(站)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的社区服务机构和场所。托老所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起居生活、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可分日托和全托两种。
北京市已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为依据、以空间资源协调配置为基础,明确各类养老设施的规划发展对策和建设要求,提出各类养老设施的规划实施建议。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表明,2014年底全市机构养老床位约10.9万张,常住百名老人床位约3.4张。政府办与社会办养老床位比例约2∶3,社会办比例正逐步上升。至2014底全市已建立养老(助残)餐桌3669个,托老(残)所3727个;发展1.5万家养老(助残)服务单位,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老年教育、其他服务等六大类110项服务。虽然近年来北京市加大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但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养老设施总量不足。2014年底全市常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为3.4张,与国外先进水平(百名老人4-8床)和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实际需求尚有一定差距。社区养老设施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城镇社区由于缺乏统筹、用地紧张,养老设施场地严重不足,日间照料、文体活动等设施难以满足需求;三分之二的乡村尚未健全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2.英国: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与服务理念
英国的养老机构规模都不大,拥有五六十张床位的就算是规模大的,一般的养老机构大多是二十几张床位。在建设和服务中,这些养老机构都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尽可能满足入住老人的需要。养老机构通常办公面积很小,会议室也不大,但供老人活动的多功能厅却很大,其室内装修、墙面装饰都非常温馨,也很安全、卫生,并配备有非常专业化的设备。比如很多养老机构的床垫可以根据老人的体重调节软硬度,自动化的洗浴设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护理员的工作强度,并且注重保护老人的隐私和个性化需要,非常温馨适用。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很高,会根据每位入住老人的家庭、身体状况以及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可见,在英国的养老服务机构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很多细节方面都能得到充分体现。[41]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一些认识:第一,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确实具有中国特色,这些特色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第二,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养老服务观念、养老服务内容、养老服务基本模式和养老服务支持因素等方面。第三,中国特色养老服务观念是孝文化;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内容是“色养”,即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需求,也就是精神养老问题;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基本模式是家庭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但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发展呈上升势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支持因素最重要的是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主体,以法律为基础的法律、舆论、道德制约体系,全民参与的模式等。第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最佳选择。
【注释】
[1]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2]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2001(1):45-51.
[3]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2001(1):45-51.
[4]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5]李辉.论建立现代养老体系与弘扬传统养老文化[J].人口学刊,2001(1):45-51.
[6]王建云.敬老文化的东西方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2-25.
[7]刘云香.儒家文化圈背景下的家庭价值观与社会保障制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6).
[8]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9]王建云.敬老文化的东西方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2-25.
[10]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11]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12]王海英,梁波.国家抑或市场:日本与香港养老服务政策变迁及模式比较——基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5(3):80-86.
[13]王海英,梁波.国家抑或市场:日本与香港养老服务政策变迁及模式比较——基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5(3):80-86.
[14]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15]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J].社会学研究,1998(2):56-66.
[16]王海燕.中西方养老文化差异及其启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2):100-102.
[17]陈叔红.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14.
[18]彭莉莉.日本养老服务制度及服务设施运营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1(8):59-61.
[19]王海英,梁波.国家抑或市场:日本与香港养老服务政策变迁及模式比较——基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5(3):80-86.
[20]汪连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基于北京市的实证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41-144.
[21]Norifumi Tsuno.Ageing in Asia—the Japan experience[J].Ageing Int,2009(34).
[22]蔡林海.老化预防、老年康复与居家养老——日本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成功经验与启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2.
[23]蒋慧琼.英国社会照顾服务改革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借鉴[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8):57-60.
[24]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
[25]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我国养老服务准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48.
[26]曹云华.试析亚洲四小龙的老人问题[J].东南亚研究,1999(5).
[27]刘佳.香港、深圳社会养老服务比较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2012.
[28]陈伟.英国、我国香港与台湾地区养老服务之理念与经验——对我国内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借镜与反思[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6):121-128.
[29]李兵,张航空,陈谊.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的理论阐释和政策框架[J].人口研究,2015(3):91-99.
[30]李振纲,吕红平.中国的尊老敬老文化与养老[J].人口学刊,2009(5):27-31.
[31]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
[32]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
[33]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
[34]王建云.敬老文化的东西方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2-25.
[35]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J].社会学研究,1998(2):56-66.
[36]李小健.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的国外镜鉴[J].中国人大,2012(14).
[37]王建云.敬老文化的东西方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2-25.
[38]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
[39]王海英,梁波.国家抑或市场:日本与香港养老服务政策变迁及模式比较——基于历史制度分析的视角[J].理论导刊,2015(3):80-86.
[40]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
[41]王莉莉,吴子攀.英国社会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4(7):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