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每一个中国儿童学习的首选内容。古代的童蒙教育和现代的小学教育都重视汉语的教学。在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可算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了。始于周秦的中国古代童蒙教育“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数之文”,其主要内容是以语文为主的,大致可分为识字、习字、学诗、作文、读史、学经等。
汉代的教师被称为书师,一教学生识字,二教学生经学,以《孝经》《论语》为主要教材。自唐代后,由于受科举考试注重诗赋的影响,开始进行诗歌教学,开我国蒙学习诗作对之先河。唐代诗人元稹《长庆集·序》记载:“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为微之也。”宋代的小语教学内容逐渐固定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学校设置普遍,“弦诵之声,往往相闻”。此时的蒙学不仅注意识字,而且从描红之法开始重视写字。明清时期,《古文观止》等文学课本开始使用,犹如今之课文,广泛用于学校。清中叶至近代,才产生了一批运用旧形式介绍新科学的教材,即有关“声、光、电、化之学”的课本,打破了语文在传统蒙学阶段的垄断地位。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冲过去历史之网罗,破陈旧学说之囹圄”,“非尽取天下之学究而再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力抨传统蒙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语教学以借鉴或搬用苏联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主,大量削减传统小语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摈弃了传统小语教学的形式,我个人认为由此形成了现代小语和传统小语的一个代沟。现代小语和传统小语相比固然有它的优势,但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也暴露了它的弊端。吕叔湘先生说过,以3000课学习汉语,结果“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非咄咄怪事”。更有甚者说,今日之语文,误尽天下苍生。实际上,小语教学的“少慢费差”一直是困扰广大小语教师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批小语教师锐意改革,涌现了像斯霞、丁有宽、李吉林、吕敬先等小语教学的革新家,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受现行教育机制的限制,以上的革新仅是单方面的或是局部地区的,未能得到大范围的认可。我以为,流行近两千年的我国传统蒙学不应完全摈弃,它肯定有值得吸收和继承的东西。和现代小语教学相比,传统蒙学的强项恰是现代小语教学的弱项,主要表现在读、写、作三个方面。正如九年义务教育小语大纲中要求我们的:学生的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在某种程度上和传统蒙学中的语文教学目的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