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我国的古代蒙学十分注意汉字书写,写字被称为“习字教学”。习字教学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程序,有切实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措施,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据南宋人陈郁所记,宋代已有“描红”的字帖。从描红人手的习字方法以及所用的字帖,一直沿用到清朝。明清时的儿童习字程序如下:先由老师扶手教字,继而描红写影本,然后临帖。临帖也有套程序:先临《九成宫》,后临钟、王法帖,即所谓“由贤入圣”。练字还有具体要求,如执笔的“四要”和作字的“四法”等。
清朝时,科举考试的弊端成了促进蒙学习字的直接动力。由于当时的科举考试拘泥于八股,内容空洞无物,逐渐形成了科举注重书法的习惯,也就是视考生在答卷上书写字体的优劣来评定高下。“竟至一划之长短,一点之肥瘦,无不寻瑕索垢评第妍媸。”“而士子举手偶差,关系平生荣辱。”所以,自蒙学始就非常注重习字教学。塾中儿童每日习字,书法教育在学校中一直受到重视。我以为汉字在文字史上是一朵奇葩,无可比者。汉字从笔法、布局到意趣,莫不体现着它的博大精深。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在世界上也是唯一的(日本和韩国亦有汉字书法)。书法注重写字教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继承,对美化生活、陶冶性情有很大的作用,绝不能因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的使用)而放松。传统蒙学的习字教学的确有借鉴的意义。
2000年的某一期《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天津某高校20名大学生的签名照片。除了一位的字规范以外,余者皆歪歪扭扭且龙飞凤舞,笔画凌乱,更毋论章法与笔韵了。这说明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教师仅是注意知识的数量,放松了写字的基础,出现书写不规范,字体稚嫩,错字、别字迭出的现象,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凡接触到的曾经上过私塾的老者,毛笔字大都写得不错,或颜或欧或柳,颇具章法。这与传统蒙学的习字教育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