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读,即为阅读,是传统小语教学之首。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古之阅读包括教书、背书、理书、讲书四步教学法。所谓教书,即如今指导朗读、教师范读的环节。指导儿童读书的第一步是教“句读”。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需停顿处为读。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逐字逐句点读分明,以便理解文意。学生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准确熟练,眼到、口到、心到。所谓背书,就是背诵所教之书。古代蒙学几乎是每读必背。理书就是复习过去的知识。孔子主张“温故而知新”,所以蒙学有读新书不忘温旧书的制度,要求每旬、每月、每年都要理书。这样随读随理,则无书不熟。讲书即今日的分析课文,由老师讲解书意。讲书的次序是先“讲”后“贯”,即先讲清文意,再讲全文的基本思想。讲书的原则是“约而臧”“罕譬而喻”,精讲但不细讲。现代小语阅读的方法是略读重讲,从一校到一市,从一省到全国,进行的阅读教学比赛都是老师的“讲书”比赛,没有指导学生读诵的比赛。有人做过统计,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整整6年的时间,学生受到的背诵训练仅为108分钟,而蒙学中须背诵的内容15种左右近20万字。苏霍姆林斯基专门花了15年的时间研究学生的阅读,认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在小学期间就必须朗读200小时以上,并且默读过200小时以上”。由此看来,古之四步阅读法重读略讲,学生主体性发挥和读书能力都胜于今。我以为,古代小语的阅读教学值得借鉴之处有三点:一是教材精当,背诵内容多。《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千家诗》等,集历朝历代文化之精华,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学名篇,读诵起来文道双收。现行小语课本大多是当代作品,跨越几十年的工夫就选录近300篇,不免良莠兼有,有失精当。蒙学以读书、背书为务,既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二是背书、理书者为学生,不厌其烦;教书、讲书者为老师,尽之简约,学生主体性强。三是以读助写,读为前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说:“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铜即消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值得高兴的是,我国的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传统蒙学的可继承性,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开始有分寸地回归。在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中提出,小学生要背诵150篇优秀的诗文,并列出了具体的篇目。中央电视台和部分高校举行了数次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江泽民同志参加并指出:“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之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有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