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苏轼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言有些诗文意存高远,给人以鬼神斧工的感觉,如李白的《将进酒》、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凡入编《古文观止》的文章和现代文学史上文坛巨匠的文章及当代毛泽东的部分诗词都堪享此誉,如今读书的人多了,写文章的人也多了,为何不见文章妙手了呢?现代几人的文章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让人叹为观止呢?从多如牛毛的文学刊物中,透出的是一股浮躁,很少给人一种“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觉。我想就从小语的作文教学中找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功底薄,很多人不会写文章,甚至不会欣赏文章。教给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是一种僵化的、机械的公式,像科举后期的八股文,死模式、假人物、假故事、假感想充斥其中。二是读写重脱节,阅读归阅读,作文归作文,学生不能从课文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导致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结局。
我国古代蒙学中,“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是检验一个人学业高低的标准,也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写作教学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能为人师者,写作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朱子语类》中说:“老师束脩之厚薄,地位之高低,往往以其能否教作文为判。”同时,写作训练也有一套传统的做法: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蒙学教文,要进行字句的锤炼,布局谋篇分类训练,不是下手就写,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先前进行的对格训练,老师说“上”,学生说“下”;老师说“桃红”,学生说“柳绿”。由一字逐渐到多字,由一词到多句,讲究对仗工整,如“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等。不要小看对格训练,这确实是作文训练锤词炼句的真功夫。第二,多读多背,注重仿写。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诗文,对名篇的文字烂记在心,写作时,用其词句,仿其布局,是很自然或者说是不由自主的事情。“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但同时又强调“文章之道,必师古人,而不可袭乎古人”。第三,注重多写多改。应该说,我国古代读书的人数很少,书塾实行的是小班化教学。一个塾师不过几个学生,教学任务不重,所以在写作教学时有精力让学生多写,老师的批改及时,而且必是面批,效果十分明显。有的书塾逢三、七作文,一月6篇,有的书塾逢三、八作文,初一、十五作史记和诗赋。总之,作文量较大。古人认为“文章频改,功夫自出”,老师批改的也多。老师改文时“随其义而改之”,不硬性限制模式及文笔,同时也教会学生批改和鉴赏。《学海津梁》中说:“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改之妙处何在……玩索再三,则通塞是非故明,而学识进矣。”
近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联合举办“对子文”“说话识字”有奖征文比赛,其意在于吸收传统蒙学中锤炼语言的做法。有关部门拟将“对子文”纳入新编小语课本当中。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