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为手段疏通诗意
2025年10月20日
(二)以思维为手段疏通诗意
诗是凝练的语言,“以一笔藏万笔”。作者用最简约的篇幅,表现尽可能深广的内涵,寥寥几字便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或一个生动的故事。古诗教学的一个原则就是多思少讲。教师的讲解应限于难字难词的释义,这也是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前提。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词义在不断演变,存在着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古义是“可爱”;《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诗中译为“因为”。我们在教学时,对这些古今异义的字词,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否则,学生对诗义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进行必要的文字讲解是可行的,但不可对诗逐字逐句地串讲。因为这样做容易破坏诗的形象美,削弱诗的艺术感染力。
学诗需靠一个“悟”字。学生利用教师讲解的点,铺成自己理解的面,在思维之中疏通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读诵的优势,教师跳跃讲,学生综合思,渐入佳境。如果不是循着由点及面的思维,是不足以发掘出诗的深刻含义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仅从诗的表面意思去理解是不能连贯通顺的,这就需要去综合分析:太阳西沉,远山一片苍茫,天气十分寒冷。我投宿在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忽然听到柴门外有狗叫声。在这风雪夜里,有人回来了。通过精巧的思维组织,用作者的所见所闻,真实地表达了山区贫民劳动奔波的情形。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去引发,从而把诗意弄通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