蠹 鱼

蠹 鱼
picture

有个成语叫“缘木求鱼” ,意思是说爬到树上去找鱼,结果肯定是两手空空。古人用这个成语来告诫人们:做事情要讲究方法方向,如果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就不可能达到目的。鱼生活在水里,树长在陆地上,你到陆地上找水里生长的东西,无异于南辕北辙,甚至连南辕北辙都不如,毕竟地球是圆的,只要你有耐心、信心、恒心,再加上足够多的时间,最终还是有可能到达目的地的。若你真想在树上找到鱼,除非有这样三种情况出现:一,发了洪水,树被淹没在水里;二,有人把腌了的咸鱼挂在树上晒;三,在河边钓鱼的时候,有鱼上钩,你心情一激动,用力过猛,把鱼甩到了岸边的树上。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是非正常的,正常情况下,爬到陆地上生长的树上,你是没办法得到你想要的在水里生活的东西的。

到树上去找鱼透着傻气,似乎找鱼的唯一正确地点就该在水里。其实这也不尽然,没有水的地方照样可以找到鱼,这个地方便是书本里。你别以为我在玩噱头,用书上写的“鱼”字来糊弄人,事实上它活生生地藏在书本里,它的名字叫“蠹(dù)鱼” 。

但是这个蠹鱼不是真正的鱼,前面的那个“蠹”字暴露了它的本来面目,尽管它的样子很像一条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骨子里它却是一条虫——一条鱼形的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说: “久藏衣帛中及书卷中,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歧,故得鱼名。”可见它似鱼而非鱼。

这条似鱼而非鱼的虫子住在书本里,我第一次见到它是在恒超家。其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能认识几个字了,但我们不把心思放在读书识字上,只要一放学,几个小伙伴就会凑在一起玩游戏。其中有一种游戏的名字叫“掼鳖” ,方法是用两张纸互相交叉叠成一个方方正正的纸块,我们把这种东西叫作“鳖” ,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规则是一个孩子用自己的鳖使劲往地上掼,把对方的鳖掀翻了就为赢,一人一次,公平合理。我不知道这个游戏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后来我家搬到现在这个地方,我也当了老师,在课间仍然看到有孩子在玩这个游戏,不过他们已经不叫它掼鳖而改叫打方斗了。

要掼鳖就必须先有鳖,要想拥有鳖就必须先有纸张,因此,报纸、牛皮纸、写完了字的作业本,甚至连上学期刚学完了的课本都成了我们搜罗的对象。我们尽可能多地搜罗纸张,以图尽可能多地拥有鳖,这是我们的财富。那天,我和恒超在他家床下发现了几本书,如获至宝,赶紧把它们拖出来,虽然有点潮湿,还有一点儿霉味,但稍微晒晒就是叠鳖的好材料。我们把这几本书搬到太阳底下,一页一页地翻着,希望太阳早早把它们晒干,在翻动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这些书中间竟然有好多圆圆的孔洞,有的甚至从封面贯穿到了封底,接着,便看见一些以前从没见过的灰色小虫急急从书里爬出来,到处乱跑。

这种小虫,体长不到一厘米,身体椭圆,头大尾细,从头部开始往尾巴渐渐收缩,看上去像是一根小胡萝卜,只不过不像胡萝卜那样肉红或者金黄;全身披着细细的银色鳞甲,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有点耀人眼目;头上长有两条长触须,向前挺直,沿尖端方向逐渐变细,一节一节的,让人想起古代兵器竹节钢鞭;尾部也有三根长须,中间一根挺直向后,其余两根分向两边,像是三股钢叉,只是这叉齿相对于叉柄,显得长了许多。

我和恒超都没见过这种小虫,本能地都想捉住一个看看究竟,但是手刚按上它,就听一声脆响,手上落了无数银粉,这让我们立刻缩回了手。乡村生活的经验让我们对昆虫身上的鳞粉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大人们告诫我们:这些鳞粉大多有毒,比如某些蛾子或者蝴蝶身上的鳞粉。

我们终于没能知道这种小虫的名字,叠鳖掼鳖的乐趣让我们很快忘记了这件事情。整个童年时期,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这种小虫,再见它已是多年以后,那个时候我已经从书本上知道了它的名字叫作“蠹鱼”或者“衣鱼” ,也有人把它叫作“白鱼”或者“银鱼” 。

按说,我在童年时期不该只有这么一次见到它的机会,至少我有两个可以见到它的理由:一个是既然它叫“衣鱼” ,就该在衣服上也能发现它的影踪,但我家和外婆家盛衣服的箱子都是樟木做的,有一种浓烈的气味,再加上箱子里面又放上了那种能散发出更强烈气味的卫生丸,使得我终于无缘和它相见;另一个理由是我外公是时庄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之一,家里应该有许多藏书,有藏书就会有蠹鱼。可是我生得晚,从我记事时起,我就没在外公家看到过一本散发着古旧气息的书籍。因为这些原因,我最终没能在童年时期见过它第二次,要不是那次在恒超家搜罗叠鳖的纸张,怕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就永远缺失了这么一页。

这种虫儿,说到底是个害虫,既然是害虫,就该如那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说来奇怪,读书人偏偏就对它是既恨又爱,恨是小恨,爱是大爱,恨的原因自不必说,是因为它吃书,好好的书籍被它蛀得千疮百孔;爱的理由居然也是因为它啃书本,如果自己也像它那样,啃透所有的书本,落个满腹经纶,该是多么好的事情,爱之中隐藏着的是对这种小虫无限的羡慕。有人以之为友,有人自己就想做个蠹鱼,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我不想过多地去举例为证,看官如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单从那以编纂《四库全书》闻名的纪大烟袋的一联中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联曰: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关于蠹鱼,前人有许多记述,我觉得最好玩也最让人心生遐想的还是《太平广记》,这本书中引唐人典籍《原化记》说: “唐建中末,书生何讽,尝买得黄纸古书一卷,读之,卷中得发卷,规四寸,如环无端……据《仙经》曰: ‘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 ”此事也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据说读书人若得了这东西,应该在夜晚拿了它对着星斗祈祷,然后煎水而服,立刻就会有仙人下凡,带你飞升成仙。这真是令人心动的好消息,因为书中有了蠹鱼,那些穷酸书生们居然有了羽化登仙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很渺茫,但总算有了一个盼头。书中既有“颜如玉” ,又有“千钟粟” ,还有“黄金屋” ,现在再加上个“升仙途” ,无怪乎老圣人要大呼特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了,这么多的好事全聚于书中,想不高都不行。

picture

蠹鱼:学名衣鱼,缨尾目、衣鱼科的一类无翅昆虫。衣鱼的个体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属于表变态(不完全变态)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