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知导入

二 新知导入

1.人的学习行为模型

美国教育家Marzano(2007)在构建教育目标新分类法时提出人的学习行为模型(Learning Action Model,图1)。他指出:当有了新的学习任务时,学习者的自我系统首先决定是否参与。如果决定不参与,学习者会继续现在的行为。如果决定要参与,学习者的元认知系统就会开始设定目标和制定策略;有了目标和策略,认知系统就开始加工处理相关信息,在执行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予以支持。

img

图1 人的学习行为模型(Learning Action Model)

案例:

Sam下学期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或者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记单词成为学习任务之一。那么,Sam的学习行为会是怎样的呢?

如图2所示:

首先,Sam的自我系统决定要不要参与记单词;如果决定不参与,记单词则不进入学习任务;如果决定参与,他的元认知系统就开始设定目标和制定策略:选用哪本英语专业四级词汇书(或者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书)作为学习素材,在多长时间内完成整本词汇书的学习;这本书共多少个单元,多少页,多少个词,怎样才能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每次要记多少量,不同的单词分别使用什么方法记,每隔多久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

确定了以后,认知系统开始按照设定的目标和制定的策略执行,此过程涉及多个思维技能,例如:回想(看中文提示写英文单词)、区别(如“diary”和“dairy”哪个是“日记”)、联想与分类(如哪些词可表达“悲伤”的意思)以及解决问题(前两天记过的单词又忘了,该怎么做)。

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Sam已有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予以支持和辅助,比如:词性、前后缀、搭配、发音、意义等语言知识,分类、遗忘规律等非语音知识(见图2)。

img

图2 人的学习行为——以“记单词”为例

是不是只要Sam的自我系统决定参与“记单词”,并开始设定目标、制定策略和执行策略以后,学习任务就一定能被完成呢?

如果Sam在记单词的过程中,出现老是记不住、背诵无效的困难,加上最近还挺忙,那他会不会继续记呢?他的自我系统评估了一下后,也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算了,还是放弃吧。于是,记单词的学习任务就此终止了,如图3所示。

img

图3 人的学习行为——以“记单词”为例

2.自我系统

自我系统(Self-system)是任务动机的决定者,决定学习者是否会开展/坚持/放弃某项学习任务,一旦自我系统决定了要参与,其他系统也就开始随之运作起来,打开自我系统是学习的起点。

自我系统打开与否,可以通过检验情感反应(Examining emotional response)、检验效能(Examining efficacy)、检验重要性(Examining importance)后综合检验总动机(Examining motivation)等来作出判断(Marzano & Kendall,2007)。

检验情感反应(Examining emotional response)是指学习者确认自己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

检验效能(Examining efficacy)是指学习者确认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检验重要性(Examining importance)是指学习者确认学习任务是否重要及其依据。

检验总动机(Examining 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基于情感反应、效能、重要性等的检验从而确认自己对于学习任务的动机层次。

案例:

当你第一次看到“英语学习策略与思维训练”这门课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呢?每个选项分别反映的自我系统开放程度如何呢?

如果你选择的是A,说明你对这门课的情感反应是正面的,你的自我系统倾向于打开。

如果你选择的是B,说明你判断自身的能力可能达不到这门课的要求,这是自我效能的体现,同时你开始产生了畏难情绪,自我系统倾向于关闭。

如果你选择的是C,说明你考虑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能够给你带来的益处,你的自我系统倾向于打开。

如果你选择的是D,说明你在综合考虑了前三个方面,并检验了总的学习动机后,倾向于打开你的自我系统,勇于接受挑战,开始这段奇妙的学习之旅。

如果你选择的是E,请结合自我系统分析维度进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img

3.元认知系统

元认知系统(Meta-cognition System)被描述为负责监控、评价和规范所有类型思维的运作,是任务开展的管理者,是关于认知的认知,相当于认知的主管

元认知系统主要负责四类工作:目标设定、过程监控、清晰度监控与准确度监控(Marzano & Kendall,2007)。

表1 目标设定SMART原则

img

新学习任务来了,自我系统确定了要开展这项新任务,接下来,元认知系统就开始确定该任务的目标。

目标设定(Specifying Goals)可以使用SMART原则(Peter Drucher,2011)进行评估,如表1:

S:Specific,即目标是否具体;

M:Measurable,即目标是否可以检测;

A:Achievable,即目标是否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实现;

R:Realistic,即目标是否有条件达成;

T:Time,即目标实现需要多少时长。

过程监控(Process Monitoring)主要是对达成目标的过程进行监控:做了什么,感觉如何,看到什么,有哪些思考。

监控清晰度 (Monitoring Clarity)主要是指监控对于目标、过程的理解是否清晰。

监控准确度(Monitoring Accuracy) 主要是指监控对于目标、过程的理解是否精确。

案例:

Sam制订了以下目标:要在一个学期内记住所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专项词汇!这个目标SMART吗?首先运用SMART原则评估一下,如表2:

表2 “记单词”目标设定SMART原则评估

img

S:Specific,即记忆所有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专项词汇。

M:Measurable,即如何衡量这个目标达成与否。在这种情景下,使用英语专业四级词汇专项配套检测习题进行检验。

A:Achievable,即主观上有能力达成这个目标与否。在这种情景下,保持自我系统打开,将单词分类,对已经熟悉的、还不太熟悉需要巩固的、完全陌生的三类词,使用相应的方法进行记忆,不定期进行反思和调整。

R:Realistic,即客观上是否有条件帮助执行和实现目标。先建立词汇学习共同体,互帮互助;依托单词记忆App,坚持记忆、复习、巩固相结合。

T:Time,即一个学期的时间够不够实现目标。去掉已经熟悉的单词后,还不太熟悉的和完全陌生的单词大约有多少个?要全部记完的话,平均每天需要记多少个?每隔一周复习一次,整本书一个学期大约能够复习几遍?

使用SMART原则进行目标评估后,Sam对目标和策略进行了修改:一个学期内完成英语专业四级专项词汇记忆,依托单词记忆App,每天坚持记30个新词;每周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使用英语专业四级词汇专项练习进行检测。

接下来,元认知系统进入过程监控与调节环节。原定的每天记30个新词,如果哪一天记忆效率高,可以增加记忆数量;反之,如遇紧急情况,可以临时减少记忆数量。总之,在整个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进行细节上的调整。

与此同时,需确认元认知系统监控过程的清晰度,即Sam对记单词的任务是否理解清楚。“每天记30个单词”的意思是不论花费时长多少,只要保持每天记30个单词就行,还是保持每天花60分钟记30个单词呢?到底该怎样操作才能真正达成最初的学习目标呢?

另外,元认知系统也会监控记单词任务是否达标,单词记忆是否准确,记完30个之后做配套专项练习,正确率达到多少算是达标?如果没有达标,是不是当天要加时?基于对准确度的监控,Sam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相应调整。

4.认知系统

认知系统(Cognition System)是任务开展的执行者,即处理所有的信息以便达成目标。

认知系统完成的工作可以是简单的思维任务,比如记忆、理解、分类、比较等,也可以是复杂的思维任务,比如做决定、解决问题等。

案例:

要记忆方框内这组单词,学习者采取以下哪个方案会更有效呢?

img

(1)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反复朗读,反复抄写。

(2)采用“分类——联想——复述——练习——检测”的记忆流程。

选择完成以后,不妨启动元认知系统思考一下:

在这两个方案中认知系统具体完成了哪些工作(认知操作)呢?

这些工作(认知操作)有什么不同?

这些工作(认知操作)能否有效帮助完成单词记忆任务呢?

5.知识

知识(Knowledge)与认知系统的配合,是决定成功的基础。知识包括原理、概念、信息、事实、步骤等。

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习者缺乏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必需的知识,即使学习总动机很强,自我系统完全打开,并设定了恰当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导致学习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案例:

英语词汇学习中,知识可以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

(1)语言知识:词性、词义、单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前缀后缀、词根、搭配等。

(2)非语言知识:联想、分类、举例、背诵、遗忘规律、编码、复述、提取、应用、反思、调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