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知导入

二 新知导入

1.英语语音(音素)学习过程、策略与技能

结合对市面上常用语音教材(Hancock,2003;张冠林,2006)的学习和整理,以及鲁子问和康淑敏(2008)对辨音训练的强调,此处建议将英语音素学习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锁定问题,即发现自己在音素发音方面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对辨识音素的能力进行前测,借助前测结果来定位自己的困难音素。第二个环节是辨音与学习,即对易混淆音素进行辨识、强化记忆。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强化,即通过反复练习发音来强化发音习惯。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测,即通过与前测同样的手段来检测自己对困难音素的掌握程度。

在后续实践过程中,英语音素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又可以拆分为五个步骤,即:前测——困难音素定位——辨音编码——复述——后测。

前测主要包含选择工具、实施测试、收集结果。前测工具可以是测试试题,也可以是测试游戏。而通过前测工具得出测试结果后,需要特别关注存在的错误,进而找到自己无法辨识的易混淆音素。比如:/ n /和/ ŋ /,/ w /和/ v /,这些也是某位同学经过前测后发现的困难音素。

辨音编码有助于识别易混淆音素的区别并加强记忆,逐个击破困难音素。可以使用常用的编码方式进行辅助。

案例:

(1)视觉编码:即关注形象、形状、画面等可视图像,将音素的符号与其发音的口型联系起来。如,音素符号/ θ /看起来像张开的嘴中间露出咬住的舌头,也就是它的发音口型。

(2)听觉编码:比如,可以从音量大小来区分元音与辅音,音量小的是辅音,音量大的是元音。

(3)语义编码:指通过单词的词义来辅助记忆单词的正确发音。例如音素/ aɪ /和/ æ /易混淆,因此单词kind可能会被误读成canned。对于这种发音错误,可以运用单词的词义来帮助识别其正确发音,kind意思是“善良的”,如果发成canned,就是“罐装的”,如果把a kind person读成a canned person,那么本来是“一个善良的人”就成了“一个罐装人”了。

(4)精细编码:指通过关联和想象来提升发音技巧。如音素/ j /可以联想到叶子,由“叶”字来提示发音;又比如,音素/ aɪ /可与打呵欠的动作联系起来。

(5)其他感觉编码:以触觉为例,在发音素/ n /时,用手触鼻头,可感觉鼻子微微震动,以此来判断是否正确发出鼻音。又如,音素/ ɪ /可以利用味觉来帮助编码,发音时,气流从舌头两边通过,可感到舌头两边湿热。

通过辨音编码识别易混淆音素并能够正确发音后,就可以进行复述,复述的方法主要就是朗读,包括朗读音素和含音素的单词、短语、句子等。

最后是后测,为了更准确地检测音素的辨识和学习效果,后测可以使用与前测相同或难度相近的工具。如果后测的结果好于前测,特别是前测中错误的地方在后测中不再出现,那么就说明学习有成效。

2.英语语音(规则)学习过程、策略与技能

结合对市面上常用语音教材(Hancock,2003;张冠林,2006)的学习和整理,此处建议将英语语音规则学习过程也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锁定问题,即发现自己在使用发音规则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对发音规则的掌握情况进行前测,然后通过前测结果来锁定自己的错误清单,并对这些错误进行分类,锁定自己没有掌握的发音规则。第二个环节是查找与学习,即查找对应的规则,然后学习规则,可以通过思维工具的辅助加强对规则的理解。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强化,通过反复练习应用规则并朗读达到巩固的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检测,通过与前测相同或相似的手段来检测自己是否对困难规则已经完全掌握。

在后续实践过程中,这四个环节又可以拆分为七个步骤,即“前测——困难清单——清单梳理——规则查找——规则理解——举例说明——后测”。

前测主要包含选择工具、实施测试、收集结果。前测工具可以是教材中的发音练习。测试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自己朗读文本并录音,然后比对标准录音,看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第二种,一边播放标准录音,一边听写,将录音文本与自己听写的文本作比对,听写错误的地方即为不能正确发音的地方。

前测结果中错误的部分即可列入困难清单,而对困难清单中的错误进行梳理、归类,可以得到不同类型的规则使用错误。

随后,根据锁定的不同类型错误,可以通过查询参考书、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规则,并具体查找每种类型的错误所对应的具体规则。找到规则后,可以运用气泡图等思维工具,把规则和例子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发音规则。

为巩固强化对规则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对规则进行举例说明,即找到其他使用该规则的例子。

待学习和练习结束后,还要进行一次后测,以检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该规则。后测的工具和方法与前测的相同或难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