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精神的陶炼”,即志愿服务乡村的建设者的精神培育,是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
梁漱溟一再说明,他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以‘人’为本”:因此,他不仅在乡村建设中提出,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农民)的精神,而且在乡村运动自身建设上,也把“人”(志愿者)的精神的培育、提升,放到首要位置。梁漱溟还说过,“有两个问题占据了我的头脑”,一是“现实问题”,一是“人生问题”。(84)可以说,他一生就是要解决社会与人生两大问题。他因此提出“要复兴古人讲学之风,把讲学与社会运动打成一片”(85)。所谓“讲学”,就是讨论人生问题;他要把对人生问题的探讨与乡村建设的社会运动结合起来,这又集中体现在他对乡村建设的志愿者的“精神的陶炼”上。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试验:用中国传统的书院的方式,对乡村建设者进行精神陶炼。在梁漱溟准备去山东参与乡村建设运动之前,他曾经和一群追随者在北平什刹海租了一所房子,在那里讲学、读书、思考、讨论;后来在山东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也沿袭了这样的讲学方式。他对讲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朝会——作了这样的描述:
“如在冬季,天将明未明时,大家起来后在月台上环坐,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地感觉心地清明、兴奋、寂静,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在我们团坐时,都静默着,即使讲话也讲得很少。我们就是这时候反省自己,这是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朝会时,要大家心无旁骛,讲话则声音低微而沉着,能达人人心里的深。”(86)
这里讲到了“心里的深”。梁漱溟关注的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其实是涉及三个领域的,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如果说他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他的讲学则是要解决更深层次的人与自身的关系,即进入“心里的深”,自我生命的最深处。这或许是梁漱溟的思想最具魅力之处。我们也因此选录了比较多的梁漱溟在朝会上的讲话,即所谓“朝话”。“朝话”的内容颇为精深,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每个人独自与梁漱溟先生进行的心灵对话。这里仅谈些自己的感悟,以作交流。
梁漱溟把他的“陶炼要旨”归结为四个字:“深心大愿。”
先说“大愿”。梁漱溟阐释说:就是要有“大的志愿力”,“发大愿心”;“要有真问题,不要有假问题;要有大问题,不要有小问题”。这有两个层面:一是想真问题、大问题,一是要立志做解决真问题、大问题的人。想真问题、大问题,就要“超越个体生命”,也超越“个人的善”,“感觉个体生命问题以上的问题”。(87)梁漱溟因此对乡村建设的志愿者说:“我们除了不说话,说话就说大话;我们除了不讲,讲就讲大道理,拼命往大里去!”所谓“大话”“大道理”,在梁漱溟看来,就不仅是要“发愿改造我们乡村”,“更大而改造我们的社会,创造人类新文化”。这是一种着眼于全社会、全人类的改造和发展的大视野;而且对梁漱溟来说,并不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建立在他的基本信念基础上的:如我们前文所讨论的,梁漱溟是把他所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视为“解决中国的整个问题”,“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开辟新天地”的出发点的。他之所以谆谆告诫中国的年轻乡村志愿者眼光要“拼命的往大里去”,就是要提醒他们不能忘记了自己奋斗的大目标。
梁漱溟如此提倡“想大问题”,还有更深的用意:这关系着他对“人”的理解。他说,“如果大家要问我,怎样是‘人’?我的回答:人就是感觉顶敏锐、顶快、顶多、顶大(88)在梁漱溟看来,人之为人,就是人有思想,有精神追求;问题想得越大、越深,越能充分发挥“人类所具之可能性”,就是“大仁”之人、超俗之人,也即真正的人。
梁漱溟要求自己与勉励大家都做“想大问题”的“大人”,其本身也是蕴含着一个大问题、真问题的,即他对他所处的时代问题的一个痛切的体认:“中国陷于左右来回的双重矛盾中,伦理本位的社会崩溃了,而如西洋一样的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社会也未建立。在这东不成、西不就的状态中,处处是矛盾,找不到准辙,没有法子相安(89)
梁漱溟显然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应运而生的“真正的通人”。他在“朝会”的一次讲话里,就如此“言志”:“我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人。”他说:“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必须有人一面在言论上为大家指出一个方向,而且在心地上、行为上大家都有所信赖于他。然后散漫纷乱的社会才仿佛有所依归,有所崇信。一个复兴民族的力量,要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梁漱溟要求自己的,不仅是给社会指路,更要提供“为社会大众所信托的人格”,给社会以力量与信心。梁漱溟说他“是对中国前途充满了希望,绝对乐观的人。我胸中所有的是勇气,是自信,是兴趣,是热情”,而在整个社会陷于彷徨、焦虑、绝望、虚无情绪时,这样的勇气、自信、兴趣、热情,是能够起到拯救民族精神的作用的。(90)人们不难从中看到梁漱溟“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天命意识”。当年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就这样写道:“‘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天平’,此正我一生的使命。”“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91)这绝不是一时之狂言,而是一种中国传统士大夫,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因此我们不能不发出感慨:今天的中国,正需要梁漱溟这样的知识分子。历史仿佛正在重演:梁漱溟当年所面对的“左右来回的双重矛盾”“东不成、西不就的状态”、整个社会(家庭父子之间、学校师生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等等)都“找不到准辙,没有法子相安”,不就是今日之中国的写照,不正是我们每天都同样要面对的真问题、大问题?在这样的时刻,历史正呼唤着梁漱溟式的“想大问题,解决真问题”的真正的“人”的出现,不仅是要探索民族振兴之路,更要以其勇气与自信,提振陷于颓败的民族精神。呼唤“梁漱溟式”的人,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千千万万的大大小小的“梁漱溟”,而且只要愿意与努力,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有志青年、每一个乡村志愿者,都能够成为梁漱溟那样的“想大问题、真问题,解决大问题、真问题”的人。这就要走出“以一己的悲欢为整个世界”的“小时代”,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虑更为深邃,胸襟更为豁达,而且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勇气和力量,尽享梁漱溟所说的“人的痛苦,人的欢乐”:这不仅是时代、民族的期望,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健全发展的需要。这也是梁漱溟树立的目标:要使我们民族的生命、个体的生命,都永远“向上”。
梁漱溟所说的“精神陶炼”,“大愿”之外,还有“深心”。梁漱溟说:“深心即悲悯。”并进一步解释说:“普通说,‘悲天悯人’,当社会上多数人在痛苦灾难之时,容易发生怜悯之心。不过悲悯亦还有更深的意思:不一定看见灾难才有,而是无时不可以没有的。这一种悲悯,自己亦在其中,斯乃对人生的悲悯。如果我们只是一天天地活着,笔直机械地活着,不会发生人生之感。(92)——这同样极具启示性:在当代中国,能够做到因“多数人在痛苦灾难中”而产生悲悯之情,已经很不容易,我们的许多志愿者大概也是在这个思想层面上来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这当然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梁漱溟却提醒我们,还要将这样的社会道德层面上的悲悯,提升到人生的、人性的层面:对人自身的悲悯,对自己的悲悯。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申说:“人类生命当真是可悲悯的。因为人类生命是沿着动物的生命下来的,他完全不由自主。好恶爱憎种种情欲,多半不由自主。人能够管住他自己的很少,好名、出风头等。有时候自己也知道,好歹都明白,可是他管不住自己。”梁漱溟因此说,“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如果对于自己没有办法,对于一切事情也就没有办法”,“如果内心不澄清,认不清楚自己,这时他心里一定有许多问题”,“终日惝恍,精神上得不到安慰;自己先不安,还有何法去做乡村工作呢?”(93)——这样,梁漱溟就把乡村建设的社会问题转化成了一个参与者的“人自身”的问题:解决社会的关键在解决自身的问题:这是自有一种深刻性的。而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在梁漱溟看来,又是人如何认识与对待人自身。他提醒说,人之为人的最大难处,是如何走出自己本能的动物性即种种个人欲望、追求“财利浮名”的“世俗心理”,获得人所独具的精神性、道德性,从而“管住自己”。梁漱溟正是从这“管住自己”之难,对人自身产生了一种悲悯。
这样的悲悯感,有两个层面。一是“忏悔—自新”。他强调,人要使自己内心的动物本能欲望与精神性追求之间的冲突平息下来,“只有忏悔、自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谁能够对自己的责备越严,其忏悔也越深,这种人大概都是好人”,也即前面说的“真正的人”。二是也要原谅自己:人皆凡人,孰能无过?“过去的不用说了,我们再努力开拓新生命罢!”“只有这一句话,把悔恨转为悲悯,自己可怜自己。到了悲悯的心境,自己就高超了一层:自己不打架,不矛盾冲突,于是真能忏悔自新,开拓新生命了。”(94)
悲悯更是对着他人的。梁漱溟说他自己“对人的过错,口里虽然责备,而心里责备很少。他所犯的毛病,我也容易有。平心说,我只是个幸而免”。这样对他人“有同情,有了解”,就在“帮助人忏悔自新”的同时,有一种生命共同体的善意:“你自己原谅自己罢!大家都各自原谅自己罢!”(95)这就进入类似宗教的境界了。
这同时就有了对异己者的容纳。梁漱溟说:“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的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猜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比自己强,这种态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相互取益。”“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必须把根本不相信人的态度去掉。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走去,才可以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提来。”(96)可以说,对人之弱点的悲悯与对人的信任,构成了梁漱溟的人性观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两个重要侧面。我们也终于明白,前面所讨论的梁漱溟“以中国老道理为本的中西文化融合观”与相应的乡村建设的社会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的这些基本体认基础上的,而他的人生哲学里特有的自信与乐观,也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信任之上的。他的社会建设与人生探索两大目标和理想,也由此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可能就是梁漱溟思想与精神、人格的精髓所在。
梁漱溟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志愿者的精神陶炼的论述,还有许多,诸如“如何看待真理与错误、成功与失败”,“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组织团体的原则,如何亲师取友,彼此立信,做到志愿真诚”,等等,都是乡村运动队伍建设中所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就留给我们每一个读者去自行体味与消化吧。
2014年2月5—12日
(1) 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第61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
(2) 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第103页。
(3) 马勇:《期待更多梁漱溟》,载《社会科学报》2013年10月31日。
(4) 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第160页。
(5)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第110页,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出版。
(6)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第89页。
(7) 艾恺:《艾恺教授序》,《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第4页。
(8) 冯友兰挽联,见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第199页。
(9) 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第2页。
(10) 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页。
(1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86页。
(12)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20页。
(13)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11页。
(14) 梁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52页。
(15) 梁漱溟:《敢告今之言地方自治者》,《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52页。
(16) 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02、44、50、103页。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61页。
(17) 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34—140页。
(18) 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62—264页。
(19) 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3页。
(20) 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513页。
(21) 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之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72页。
(22) 梁漱溟:《我们政治上的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之路》,《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72页。
(2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08页。
(24) 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08、113、44页。
(25)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65页。
(26) 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15页。
(27)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02、203页。
(28) 梁漱溟:《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13—114页。
(2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613、614—615页。
(30) 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506—508页。
(31) 梁漱溟:《朝话·言志》,《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6页。
(32) 晏阳初:《致M.菲尔德》(1945年4月28日)。
(3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50—459页。
(3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79、481页。
(35)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11、714页。
(36)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85页。
(37)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17页。
(38)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59页。
(3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54、448页。
(40)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76页。
(41) 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20页。
(4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25页。
(4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09页。
(4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3、430页。
(45)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62—564页。
(46)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58页。
(47)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61页。
(48) 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24、229页。
(49) 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39—340页。
(50)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456—457页。
(5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90页。
(52)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58页。
(5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68页。
(5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20—322、330—334、338、339页。
(55)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66—668页。
(56)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68页。
(57)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572—573页。
(58)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76—697页。
(59)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10—711、714、720页。
(60) 梁漱溟:《朝话·中国文化本位宣言》,《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24页。
(6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3页。
(6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08—512页。
(6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3页。
(6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24—433页。
(65) 梁漱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其解决办法概要》,《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229页。
(66)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3页。
(67)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25—426页。
(68) 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37页。
(6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65、528、472页。
(70) 梁漱溟:《自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4页;《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41、342页。
(71)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07页。
(72) 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42—343页。
(73)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53页。
(74)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68页。
(75)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68—179页。
(76)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79—180页。
(77)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1页。
(78) 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39—340页。
(7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31页。
(80)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93页。
(81) 梁漱溟:《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710页。
(82)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92页。
(8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184页。
(84) 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第32页。
(85) 梁漱溟:《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0页。
(86) 梁漱溟:《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1页。
(87) 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493—494页。
(88) 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494页。
(89)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07、208页。
(90) 梁漱溟:《朝话·言志》,《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6—48页。
(91) 转引自梁卫星:《改造中国的实践:梁漱溟传》,第159页。
(92) 梁漱溟:《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493—494页。
(93) 梁漱溟:《朝话·忏悔—自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1—43页。
(94) 梁漱溟:《朝话·忏悔—自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3页。
(95) 梁漱溟:《朝话·忏悔—自新》,《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3页。
(96) 梁漱溟:《朝话·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64—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