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引发工业是我们翻身之路
在中国好像顶急的是经济建设,然而非政治问题有相当解决是谈不到的。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89页
中国的经济建设必从复兴农村入手。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13页
从农业来引发工业是我们翻身之路。
我们的要求是翻起身来达于进步的健全的经济生活。那就必须有进步的生产技术(巧),社会化的经济组织(大),而其关键则要看能不能工业化。……尽力于农业,其结果正是引发工业;并且我敢断定,中国工业的兴起只有这一条道。
在农业前进过程中,许多工业自然相缘相引而俱来。例如从土壤肥料等农业化学上问题,而引出化学工业;从农具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又引出机械工业等;从农产加工农产制造,也将引出许多工业……更要紧的是生产力抬头,一般购买力从而增进,自有许多工业因需要之刺激而兴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两面来刺激工业起来。我们不要直接来办工业,要先制造出工业的需要来。……从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农业工业叠为推引,产业乃日进无疆。同时也就是从生产力抬头而增进购买力,从购买力增进更使生产力抬头;生产力购买力辗转递增,社会富力乃日进无疆,这是真的自力更生;环境逼得我们只有这样自力更生。
中国工业从时代环境将必建立在为消费而生产的原则上,……其所以很自然就能成功的,有几点可说:
第一,农村劳力过剩,自然要用到工业上来。……
第二,工业所以难兴起,一是难于资本,二是难于市场;但于此则资本市场两不难。因先有了需要再办工厂,所以市场不为难。……(资本)会因劳力现成、原料现成、运输省事(原料近、销路近)而减省好多好多;所以资本也不为难。如此则随着农业不是很容易地工业就起来了吗……
第三,近年正有工业要移向内地来的趋势。……其理由大要有三点:一是接近原料产地;二是接近消费市场;三是工人易于训练管理,工作效率较高。……
第四,工业向乡村分散,农业工业相结合,都市乡村化,乡村都市化,这许多本是世界的新风气新理想,其中实含有人类自然的要求。……有人主张布置工业网之说:“一个大工业中心孕有许多小工业中心,小工业中心孕有许多更小工业中心,如此一层一层地相连,直至渗入最小社会细胞的农村为止。……如此一层一层把全国造成一个严密的工业网。”……我想这也许是将来会要计划到的罢。
一是农业生产偏于自给;二是农业生产者容易联合。这就是两点最好的倾向;从这里将自然地走向人类经济之正当途径——为消费而生产,经济生活社会化。联合是经济生活社会化之端,自给是为消费而生产之端。……因此造端于农业,其前途就一定坦荡光明。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08—512页
中国今日要讲经济建设,总非走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路不可(但不一定照苏俄那样),其先决条件全在有此一机构。(按:指梁漱溟主张的“全国乡村运动的大联合组织”)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8页
在经济问题的解决中,实以调整人的关系为首要;其次才是人对自然的问题。似此联合之机当真不容放过,一定要从这里做工夫,以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之根本。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3页
我们所走的路,就显然与西洋近代国家所走的路不同了!西洋近代是从商业到工业,我们是从农业到工业;西方是自由竞争,我们是合作图存。……工业是随着商业起来呢,还是随着农业?一切的命运都决定于此。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13页
怎样叫正常形态的人类文明呢?可以分为六点来说。
一、新社会是先农而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
二、新社会是乡村为本,都市为末;乡村与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调和。
三、新社会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而非物支配人。
四、新社会是伦理本位合作组织而不落入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两极端。
五、新社会内政治、经济、教育(或教化)是合一而不相离的。
六、新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理性替代武力。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558—5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