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的东西融合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1)就有形的来说,就是“乡村”;(2)就无形的来说,就是“中国人讲的老道理”。
我们中国,偌大一个民族,有这么些人在一块生活,他总有他过日子的方法,总有他的规矩、制度、道理一套东西;这一套东西到最近几十年就渐渐受到破坏了。
我们相信,中国的老道理是站得住的。从粗处看自然是有许多要改变的地方,但根本深处细处是变不得的。……我们可以说,中国的老道理,不但能够站得住;并且要从此见精彩,开出新局面,为世界人类所依归——不过,我们要注意,新局面的开出,是从老道理的真精神里开出来的。必待老道理的粗处浅处须要改变处,通统破坏完了,然后才有转机,才能从真精神里发出新芽,转出一个新局面来;不然,不追问到底,不追问到根本处,新局面是转变不出来的。……以乡村为根,以老道理为根,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来。……“开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这便叫作“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13、614—615页
当我们讨究追求如何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我们心里要完全放空洞,不存成见。凡是可以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无不接受,至于合不合中国民族精神我都不管,就是不合,我也毫无疑虑,因为我就是要解决中国目前严重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中国问题,即不合于中国民族精神我也接受。……我相信如果大家对中国问题虚心以求解决之道,保你不会走歧路,不会发现一个不合中国民族精神的办法。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找办法,一点不自欺自满,把不好的办法都淘汰了,那么你最后的办法才一定会合乎中国民族精神。
——《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513页
中国如果有一个团体组织出现,那就是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合,可以说,是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
这个组织乃是以伦理情谊为本源,以人生向上为目的,可名之为情谊化的组织或教育化的组织,……其作用为教学相长。这样纯粹是一个理性组织,它充分发挥了人类的精神(理性),充分容纳了西洋人的长处,西洋人的长处有四点:一是团体组织,——此点矫正了我们的散漫;二是团体中的分子对团体生活会有力地参加,——此点矫正了我们被动的毛病;三是尊重个人,——此点比较增进了以前个人的地位,完成了个人的人格;四是财产社会化,——此点增进了社会关系。以上四点是西洋的长处,在我们这个组织里边,完全把他容纳了。……我相信这样的组织才是人类正常的文化、世界未来的文明。这种文化要从中国引一个头,先开发出来。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08、309页
历史迫着我们往西变,同时也迫着西洋往东变,我往西变,他往东变,两方就沟通了,调和了。沟通调和之后是个什么样子呢?那就是我们的乡村组织;我们的乡村组织是一个中西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
——《乡村建设大意》,《梁漱溟全集》第1卷,第665页
一家的文化(或一种习尚制度)有一家的风气,也就是有一家的偏处,其长在此,其短亦在此。更有不可不知者,大概初兴之时只见长处而不见短处,到末后却只见短处不见长处。这就是常说的“流弊”那句话——凡事到末流便见其弊。其所以然,有二:一是这个偏总是针对当时需要而来,虽偏,只觉其好不觉其偏(譬如个人主义在十八九世纪,只觉其好不觉其偏,而今则为举世诟病)。一是这个偏还未曾机械化而保有相当自觉,是活的而不是死的,虽偏,尚不为弊。翻过来说,时过境迁,无其需要,而所偏又日以僵硬,当然弊端百出。中国文化实在传之太久,尽你怎样好的文化,到此时也将只见短处不见长处了。
中国文化实是一种成熟了的文化,而幼稚形态未除(我有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早熟之论)。……中国文化的老衰性、中国文化的幼稚病——实为我们自身的真缺欠。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202、203页
中国民族复兴,一定得创造新文化,那一套旧家伙已绝不可用,非换不行。然其所换过的生命里头,尚复有不是新的地方在,……是从老根复活的东西。……这个不容否认又不易捉摸的东西,即所谓民族精神。只有民族精神是当初的原样;除此之外,那一套家伙都换过了,所以谓之为“民族复活”。……如果留心体会分析这几十年的事情,则可知中国人是如何地一步一步在唾弃旧的了。唾弃到最后,将慢慢找回来而另开一新局面。它必非传统的,乃为再生的;所谓“找”即重新认识与再生之意,重新认识之后,愈来愈看得清楚,愈清楚愈加发挥,终至发展成一个新的生命。此一新的生命,自一面说是非传统的,系再生的、复活的;自一面说,生命是旧的生命,不过家伙换了一套,机构为之一新而已。
——《精神陶炼要旨》,《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506—508页
今日已是西洋化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终局。……所谓从民族自觉而有的新趋向,其大异于前者,乃在向世界未来文化开辟以趋。……世界未来文化正是中国文化之复兴。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113、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