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向上之义——“中国老道理”之三

4.人生向上之义——“中国老道理”之三

此刻乡下人最大的不好即贪图近利;看利看得太近、太小……他于稍远一点、大一点的事,便不敢作此想。可是现在的事情,非大做不行,非往远处看不行。要知道大的创造之气没有,是开不出前途来的,只有窘死在当下完事!……我们应当从根本上复苏了农民的精神,发动其进取之心才有办法。……我们必须先为农民寻得精神上的出路。我们的乡村组织,本乎古人“乡约”之意而来,……团体则以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为目标。“个人的向上”“社会的向上”,只有从这个较高的地方,才能打动中国人的心,才能振起中国人的气,只看眼前的利,是让人往更没出息里去。……浅薄的功利思想、反乎伦理的个人主义,只是让中国人精神更受伤,更气短,更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424—426页

西洋人是为满足欲望而组织国家。西洋人对于人生的观念与我们不同,他看人生是欲望的人生;……所谓尊重个人自由就是尊重个人欲望。国家一面消极地保护个人的欲望,不妨碍个人的欲望,一面还积极地为大家谋福利,帮助满足个人欲望。故西洋政治可谓“欲望政治”。……中国今后要有意的组织团体,但组织团体要干什么?……如果单单拿一个谋生存满欲望的意思来作组织团体的目标,而欲从此处让中国人自动的如何如何,实在打不动中国人的真心,拔不出中国人的真劲!因为历史上的中国人,——中国古人,已经提出一个更高更深更强的要求,……即所谓“义理”之要求是也。中国人所读的“四书”,完全讲究此理。他把穿衣吃饭生活放在第二层: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而求安饱以上的;如“就道而正焉”,做人做事正诸有道以求其“对”;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所忧不在他而在“此”。此要求比图生存谋福利的要求更高更深,在人心深处有其根据。……如不从人生向上之义来打动中国人的真心,引发中国人的真劲,则中国地方自治,必不能成功,组织国家亦无希望。……组织国家非先标明道德与法律合一不可。如此的团体生活不单是图生存过日子而且还有领导大家向上学好之意。孙中山先生说“政治是众人之事”,那只是西洋政治的“的解”;中国未来的团体生活将不但管众人之事,而且寓有人生向上互相勉励之意——就是政教合一(把众人生存的要求,与向上的要求合而为一)。

——《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339—340页

在乡约中有可注意的一点,即人生向上,志气的提振,这是乡约的一个根本。……秩序的建立,总不外靠此二者:强力与理性二者相互维持。……这两个东西是冲突的,有不相容性的。……你当真要靠理性的时候,就要拒绝武力。在当真要用理性建立社会秩序的时候,则这个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人而在己;所以这个时候,如何能使理性伸张、发挥、开启,为非常重要。……主要的即在自己志气提振。……人只是一个可能性,……他不是一个现成的、机械的,而是给你留出一个空来,等你去充实。你不去充实他,他就没有了。……所以古人说:“莫先乎志。”志气很重要,如无志气,则一事无成——这是乡约原来的意思。……(而乡约)是偏乎个人的善——其缺短就在:一是偏乎个人,一是有所限。我们的补充改造,即是把偏乎个人的一点看成社会的,把有限的一点看成永远开展的。

——《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331—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