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人生态度

三种人生态度

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示之……饮食、晏安、名誉、声、色、货、利等,……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回转头来反看自己,……即感觉得人生太苦。……此这种厌离人生的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深浅。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即所谓出入儒释。……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朝话》,《梁漱溟全集》第2卷,第81—83页